天坛公园

国内景区
北京及周边
北京市
AAAAA
🎧  听景点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 273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1918 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 360 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 , 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 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 , 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 , 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 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 " 任人游览 ",1918 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 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 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关联的文化主题

景点相关的古诗

《重脩坛庙恭纪四首・其一・天坛》 清 乾隆 远近既向服,玉宝应时呈。 群请上尊号,太宗辞弗称。 内外王贝勒,再三陈奏并。 乃告祭郊丘,即位洽舆诚。 改元为崇德,国号曰大清。 圜坛峙南郊,德盛门之坰。 肇禋受蕃釐,万祀延阼亨。 长至及兴师,致虔每躬行。 世祖定中原,兹坛礼遂停。 戊戌年之秋,谒陵来陪京。 南郊瞻昔址,百年岁月更。 言念眷祉初,勿废应葺营。 兹来复旧观,惬志勖继绳。 讵惟自勖哉,奕叶聪听情。 【解释】《重脩坛庙恭纪四首·其一·天坛》是清朝乾隆皇帝记述修复天坛的诗作。诗中回顾了清太宗拒绝接受尊号的谦逊,以及定都后设立天坛祭祀天地的历史。描述了圜坛(天坛)位于南郊,强调其在清朝德政中的重要地位。提到世祖顺治入关后一度停止此礼,至乾隆年间才恢复并修缮天坛,表达了对祖先恩泽的缅怀和继续传承祭礼的决心。诗中体现了乾隆对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视及对先辈功绩的敬仰。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作古代风格诗

点击生成

再作一首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作现代诗

点击生成

再作一首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介绍作诗并结合图片作画

点击生成

正在生成图片...

site_image_generated

景点关联的哲学思想

东方哲学视角解读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祭天的圣地,其设计与布局深深植根于东方哲学,尤其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的礼制观念。东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坛的圆形设计象征天,方形的地面象征地,这种“天圆地方”的布局,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追求。在天坛的中心,祈年殿的建筑,其精巧的结构和对称的美感,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寓意着人对天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东方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在天坛的中轴线上得到体现,象征着平衡与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哲学体现。

西方哲学视角解读天坛公园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天坛公园的设计和功能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秩序的探索和对神圣的追求。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与秩序,天坛的几何布局和对称性,可以被视为对宇宙秩序的一种理性表达。天坛作为祭天的场所,与西方哲学中对神的崇拜和对宇宙秩序的哲学思考相呼应,体现了人类对超越性存在的敬畏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同时,天坛的建筑美学,其对比例、对称和和谐的追求,与西方古典美学理念相契合,反映了人类对美的普遍追求和对理想秩序的向往。在西方哲学的视角下,天坛不仅是对自然和宇宙的哲学思考,也是对人类精神追求和文化理想的体现。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的哲学思想作诗

点击生成

再作一首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

关联的中国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

展示更多关联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