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永定河传说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由于地势关系,历史上永定河流域水患连连,于是河名与避免灾患、安稳生活的愿望相关联。永定河流域流传着大量有关永定河的传说,其基本特征是传说与史实相联系,在传说中映射出历史的影子。在众多传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河挡挡河的传说》、《石经山和湿经山的传说》、《永定河镇水牛的传说》、《王老汉栽种河堤柳的传说》、《冯将军严惩老兵痞的传说》、《麻峪村由来的传说》、《刘娘府的传说》等。 永定河传说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永定河两岸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记述了人们治理永定河的历史,为研究北京生产发展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传说中反映出的永定河周边人民为制服水患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精神,亦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目前北京石景山区掌握着大量永定河传说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如不抓紧记述整理,流传久远的永定河民间传说很可能在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下渐趋式微,最终随着讲述人的逝去而消失殆尽。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蕴藏巨大。它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从现有资料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京音乐与唐宋古乐有关。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传统曲目有《喜秋风》、《拿天鹅》、《清江引》、《梅花引》、《小华严》、《醉翁子》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多位著名音乐家对智化寺京音乐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化寺京音乐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得到政府、音乐界人士和佛教界人士的发掘抢救,但至今仍有不少问题难以解决。智化寺26代老艺僧大都过世,目前健在的本兴、福广又都年事已高,27代传人在技术上亟待提高。当前社会的巨大变化使智化寺京音乐的发展举步维艰。近两年,在多方努力下,及时录制了现存的45首乐曲。但是,智化寺京音乐传人在数目上还十分缺乏,乐队不能达到原有的规模,音色和内容上层次单一,远不能表现原有古乐的风采。 智化寺京音乐仍然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进一步抢救、保护。
京西太平鼓(石景山太平鼓)
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节庆舞蹈。它明代即出现于北京地区,清代以后日渐盛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京西太平鼓早期是一种来自满族妇女的集体歌舞,至20世纪初才有男子加入。太平鼓活动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举行,所以北京地区也称之为“迎年鼓”。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天下太平安乐,具有特殊的祈福迎新之意。 石景山太平鼓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五里坨、模式口、北辛安、古城村、衙门口等村最为盛行,每年正月和腊月是它的活跃期。太平鼓大如蒲扇,下安鼓柄,有正圆、扁圆、梯形、八角形等多种鼓形。它以三种方式在民间传承,其中最主要的是家族传承,其次是村民自发学习传承。 石景山太平鼓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可以通过节奏变化表现出不同情绪。鼓既是乐器,又是道具,表演时和舞有机配合,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者左手摇环,右手击鼓,发出清脆的音响,随着鼓点的节奏翩翩起舞,女性舞者的基本动律是“扭劲”和“颤劲”,男性舞者的基本动律是“搧劲”和“艮劲”。太平鼓音乐主要由鼓点和曲调两部分组成,鼓点有十几种之多,击打太平鼓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一系列的技艺。 石景山太平鼓是京西太平鼓的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地域色彩浓厚,带有很强的自娱性,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较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是京西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和村民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石景山太平鼓逐渐丧失表演空间,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
太极拳(吴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满族人全佑是晚清时期的大兴人。吴式太极拳的奠基、定型、发展都是在北京大兴完成,北京大兴是吴式太极拳发展的历史源头。19世纪末,满族人全佑在王府先后师从杨露禅和其子杨班候学练大小架太极拳。经多年精心苦练,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中架式太极拳,为吴式太极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2年全佑去世之后,其弟子王茂斋、吴鉴泉(全佑之子)等经过多年精研将其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其特点为:中正安舒、不纵不跳、不打不发、轻柔缓慢、松静自然、紧凑舒伸、圆活灵巧,点(穴)、打(击)、拿(反关节)、发(掷)、摔(倒)、卸(骨)融为一体、含而不露。 历代传承人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大胆创新,使内容愈加丰富,目前该拳种包括:太极桩功、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太极推手、太极散手、祛病健身小功法等多方面内容。 吴式太极拳(北派)是哲理性拳术,头脑功夫,具有养生开智、祛病强身、防身抗暴,陶冶情操、武德育人等多重功能。
幻术(傅氏幻术)
幻术是中国古代对魔术的称呼,民间称“变戏法”。西周时期,幻术已在我国产生;到了汉朝,幻术表演已经十分成熟。《聊斋志异》名篇“种梨”的创意就来自幻术。“傅氏幻术”是融合了古代幻术和外来魔术的一种魔术(幻术)表演,是中国民间魔术的代表,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傅氏幻术起源于上世纪初,创始人傅志清曾从日本学习外国魔术技巧,结合传统幻术,创造了傅氏幻术的雏形。 “傅氏幻术”坚持创新与传承并重,每一代传承人都有各自独创的特色;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几十年来出版《中国杂技史》《中国的魔术》等专业书藉七十余种。
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北京和广州的象牙雕刻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北京牙雕即北京象牙雕刻,可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外地迁徙或被招募到京的优秀工匠与北京当地的工匠不断切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形成独特的工艺特点。北京牙雕在清末曾一度衰微,后经杨士惠及其传人的努力,这一古老工艺又得以复兴。 象牙雕刻因牙材自身的品质而具有高洁的美感,成为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北京象牙雕刻工艺复杂且有难度,表现题材广泛,技艺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保护大象种群的考虑,国际上曾经一度禁止象牙贸易,这使得完全依赖进口象牙原料的北京象牙雕刻工艺陷入了困境,面临着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人的局面。近年来,国际上已开始摒弃死板的贸易禁令方式,允许库存象牙贸易。即使如此,也无法解决作为特种工艺的北京象牙雕刻技艺无人传承的问题,应尽快建立保护机制,对这一古老的特色技艺加以发掘抢救。 广州牙雕即广州象牙雕刻,镂雕牙球、花舫、微刻书画均是广东牙雕的代表。广东牙雕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花舫、蟹笼、花塔、花瓶、鸟兽、人物、石山景等;二是实用品,包括折扇、台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装饰品,包括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针等。 广州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广州牙雕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雅俗并举。作品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繁复热闹,不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于层次,同时刀法见棱见角,华丽而美观。 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地处中国南大门的广州与海外各地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市场发展前景也相当可观,但目前广州牙雕行业中已没有了家族式的手工作坊,师徒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手工技艺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或变异,精工细作的手工艺流程也受到冲击,没有人愿意也无法单纯以传统的象牙雕刻技艺谋生,这极大地影响了广州象牙雕刻业的发展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制订计划,尽快改变目前不利的状况。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聚元号是清朝皇家专设的兵工厂,其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附近的弓箭大院。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后迁至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成为现在朝阳区的区属单位,位于现在的国际贸易大厦附近。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肖。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弓弦一般有牛皮和棉线两种,聚元号多采用棉线制作。制箭步骤主要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等。 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出于对弓箭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毅然放弃了原有工作,改从其父杨文通学艺,全面继承了聚元号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聚元号制作弓箭所用原料、工具、技法与《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所载相近,所制各类弓箭品质精善,深受各界好评,曾应邀赴香港参与亚洲射艺交流活动,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现在面临很大的困难,杨福喜生活窘迫,工作条件与环境都很差,而且没有徒弟继承他的手艺。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技艺失传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聚元号是清朝皇家专设的兵工厂,其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附近的弓箭大院。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后迁至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成为现在朝阳区的区属单位,位于现在的国际贸易大厦附近。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肖。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弓弦一般有牛皮和棉线两种,聚元号多采用棉线制作。制箭步骤主要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等。 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出于对弓箭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毅然放弃了原有工作,改从其父杨文通学艺,全面继承了聚元号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聚元号制作弓箭所用原料、工具、技法与《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所载相近,所制各类弓箭品质精善,深受各界好评,曾应邀赴香港参与亚洲射艺交流活动,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现在面临很大的困难,杨福喜生活窘迫,工作条件与环境都很差,而且没有徒弟继承他的手艺。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技艺失传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风筝制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我国风筝主要产于北京、天津、江苏南通、山东潍坊、新疆拉萨等地。风筝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种。硬翅风筝骨架不能拆卸,受风力强;软翅风筝骨架可以拆卸装盒,便于保存和携带,放飞时各部件可以自由活动,如“龙头蜈蚣”风筝的龙头双目能转动,利爪能屈伸,鸟禽状风筝可以展开翅翼奋飞云间,金鱼状风筝可以摇头摆尾地缓缓游动,等等。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宫灯、花篮等立体状的风筝。 风筝制作工艺聚集多种手工技艺于一体,由扎作骨架、裱糊、彩绘等环节组成,其中扎作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裱糊除用绫、绢外,一般常用坚韧受风的绵纸。彩绘在风筝制作中也十分重要,不少彩绘精巧的风筝已被作为艺术品收藏。彩绘颜料中可适当加入桃胶,使色泽更加光亮,同时还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放风筝是我国传统民俗,有益于身体健康。清明时节,风力向上,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山东潍坊系我国风筝的传统产区,清代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县令郑板桥曾在诗中描述过潍县放风筝的盛况,有“纸花如雪满天飞”、“好将蝴蝶斗春归”之句。现在潍坊每年都要举办风筝节,以弘扬传统的风筝文化。目前,继承风筝制作技艺对于保护民间手工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进广大群众的健康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风筝哈是北京著名的风筝制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简称,其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哈氏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间县果子洼村,因祖辈考中武状元进京。后来家道中落,为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两间铺面专卖风筝。据《琉璃厂小志》记载:“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从第一代创始人哈国梁到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 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讲究“扎、糊、绘、放”四艺。按结构和对风的适应程度而言,风筝可分为硬翅类、软翅类、硬拍子类、软拍子类、串类、伞翼类和立体类七大类。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博采众长,在风筝的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用料讲究,造型比例适中,交接严谨,美观大方,构图丰满,繁而不失整齐,简而不失丰富。制成的风筝色泽明快,稳重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具备吃大风、起飞快、放飞后既高且稳等特点。 哈氏风筝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也可为研究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美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改变,放筝的习俗已逐渐淡化,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这项宝贵的民间手工艺也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目前,此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问题,急需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
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据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当时宫廷已有烧鸭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杂记》等书也记载,宫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节,除桂花月饼外,还准备南炉鸭供帝王享用,清高宗(乾隆)对此尤为喜爱。北京的烤鸭店以便宜坊、全聚德为主。便宜坊创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全聚德创始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均有悠久的历史。烤鸭系以专门饲养的填鸭为原料,经宰杀、清洗、制(烤鸭)坯、晾皮、上饴、烤炙等环节而制成。北京烤鸭有挂炉(明火)、焖炉(暗火)、缸炉、叉烧等不同的制作工艺,烤出的鸭子外皮酥脆,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口味鲜美,深得中外人士赞许。 北京便宜坊创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以经营焖炉烤鸭为主。焖炉烤鸭在制作过程中,鸭子不见明火,烤出的成品呈枣红色,外皮油亮酥脆,肉质洁白细嫩。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在历代烤鸭师的手中不断得到发展,形成所谓“三绝”,即焖炉特制技艺绝、选鸭制坯技艺绝、烤制片鸭技艺绝。 数百年来,口味鲜美、外酥里嫩的便宜坊焖炉烤鸭一直吸引着各方食客。明代名臣杨继盛曾为便宜坊题写匾额,乾隆皇帝及许多清代臣僚和文人雅士都曾光顾便宜坊。现当代,到便宜坊品尝焖炉烤鸭的各界人士更多,既有政府领导人,又有社会知名人士,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元首,他们在品尝之余为便宜坊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铭文墨宝。在近六百年的变迁中,便宜坊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烤鸭技艺和企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便宜坊”是商务部首批授牌的“中华老字号”。目前,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中技术全面的烤鸭师已为数不多,青年技师的培养尚无法满足技艺传承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便宜坊焖炉烤鸭的品牌形象正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不良影响。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的有效传承。
牛羊肉烹制技艺(北京烤肉制作技艺)
北京烤肉主要包括“烤肉季”的烤羊肉和“烤肉宛”的烤牛肉,这两家的烤肉制作工艺代表了北京烤肉的最高水准。北京烤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用料讲究,技艺精湛,在北京乃至中国烹饪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烤肉是北京独具特色的风味菜品,制作时先将切好的牛、羊肉片加以腌渍,而后置于特制的圆形铁盘(又称“炙子”)上进行烤制。北京烤肉起源于明代宫廷,当时称为“吃炙羊肉”,其后流传至民间,在市井中盛行起来。 “烤肉宛”开业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店主是京东大厂回族自治县一位宛姓回民,其家由推车卖炭火、烤牛肉开始,三代苦心经营,终于在宣武门附近买房立了铺面,字号为“烤肉宛记”,后改为“烤肉宛”。三百多年来,“烤肉宛”烤牛肉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北京民间,与市井民俗紧密结合,一直传沿至今,成为京味饮食文化和技艺的重要代表。 “烤肉季”创始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清代什刹海荷花市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市,七月中旬至九月初九前后,季德彩都会推车到银锭桥畔支摊卖烤羊肉。季家烤肉溢油荡香,引得众多游人纷纷光顾,生意十分兴隆。其后季家烤肉技艺经几代传承,日趋成熟完善,逐渐由摊商变为坐商,在银锭桥畔建立“烤肉季”字号。1956年后,“烤肉季”发展更快,名气也更盛。从创立至今,“烤肉季”从未离开什刹海,已成为这一地区富有特色的风味名吃,游人食肉观景,其乐融融。“烤肉季”烤肉制作技艺及经营模式具有北京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研究价值较高。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天福号酱肉铺始创于清代乾隆三年(1738),当时山东大旱,颗粒无收,山东掖县人刘凤翔领着孙子刘抵明逃荒来京谋生,在西单牌楼东北角开了一家酱肉铺,取名“天福号”,寓上天赐福之意。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香酥可口,品质俱优,吸引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前来光顾。慈禧太后品尝后也大加赞赏,并赐“天福号腰牌”,规定天福号每天凭腰牌定量送酱肘子进宫。自此“天福号酱肘子”成为贡品,名声益振。1993年,“天福号”被评为“中华老字号”。至今“天福号”已传承八代,在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其生产的酱肘子等产品始终保持着超群的品质。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是刘氏祖孙二人在经营中反复研究形成的,其酱制方法独特,与众不同。天福号酱肘子选料精细,制成后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老企业负担过重、资金和人才短缺、生产场地狭小、技术工人老龄化、技术人才外流等多方面的原因,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的传承日趋艰难,后继乏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尽快制订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厂甸庙会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一度中断。1963年,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厂甸庙会停办。 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又以“厂东门”即琉璃厂东街为主。由于厂甸庙会离市中心最近,是京城各阶层男女老幼旧历新年争相光顾的场所。光绪年间《厂甸记》中说:“平时空旷,人迹罕至;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 厂甸庙会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开放性的形式,尤其是鲜明的京味文化特色在京城独树一帜,现已成为展示京味民间文化和宣南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它是各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大舞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意义,深受广大京城百姓的喜爱,并吸引了众多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和优秀民间艺术家的积极参与,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渐增大。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春,厂甸庙会在阔别京城37年后,又以崭新的面貌、深厚的文化内涵、高雅的文化品位出现在京城百姓面前,一举成为北京标志性庙会,使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继续得以传承。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麦西热甫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民族中间,流传着麦西热甫。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维吾尔木卡姆是此项活动中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它将歌唱、舞蹈和娱乐结合在了一起。麦西热甫既有“法庭”的作用,也是“课堂”,在这里司仪调解冲突,并且维持道德标准,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学习了解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了解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司仪、参与活动的表演名家,以及参加活动的全体维吾尔人,是麦西热甫的主要传播者和继承者。然而,麦西热甫的生存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威胁,诸如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转变、民族的与外国的影响,以及涌向城市工作的年轻维吾尔人的迁移。活动的发生频率和参与人数在日益缩小,而理解麦西热甫的传统规则和丰富内涵的传承人的数量已经从数百人急剧地减少到几十人。
中国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语法。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活字书页拆解之后可以反复使用。春夏秋冬,工匠们带着一套套的木活字和印刷工具,行走在地方社群中,从一个祠堂到另一个祠堂。他们用手工完成谱牒的印制。谱牒的印制完成之后有专门的仪式,印刷工匠将其放置好,锁在箱子中以便保存。木活字印刷术完全是通过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然而,这项技术所需要的精深训练、产生收入之低、当代计算机打印技术的普及,以及对印制宗谱的兴趣日益减少,都使得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人数迅速减少。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名。若再不受到保护,这项传统行业技艺不久将会消失。
相关主题景区
北京园博园
北京园博园位于丰台区永定河西岸,北至莲石西路,南到梅市口路西延,西至北宫路,西南接园博大道,展区占地267公顷,园博湖占地246公 顷,总占地513公顷。北京园博园秉承“文化传承、生态优先、服务民生、永续发展”的理念,利用绿色科技在建筑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生态修复建园,是一个集园 林艺术、文化景观、生态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大型公益性城市公园。 园区规划布局为“一轴、两点、五园”,“一轴”即园博轴,是贯穿主展区的景观轴线。“两点”即永定塔和锦绣谷。永定塔为辽金风格的仿古塔,高 69.7米,是园博园的标志性建筑;锦绣谷是园博园“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将一个20多公顷的建筑垃圾填埋坑打造成了花团锦簇的下沉式花谷。“五园”即 传统展园、现代展园、创意展园、国际展园和湿地展园,共有展园69个。 北京园博园依托永定河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品质建设,“化腐朽为神奇”,打造成为“建 设世界城市的园林精品,实践三个北京的魅力工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综合发展、构建京西旅游新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成 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上一颗璀璨明珠。
巴库城墙环绕的城市,以及希尔凡沙宫殿和少女塔
巴库城墙建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的遗址上,展现了琐罗亚斯德教、萨珊王朝、阿拉伯、波斯、希尔凡、奥斯曼和俄罗斯文化的传承。内城 (Icheri Sheher) 保留了大部分 12 世纪的防御城墙。12 世纪的少女塔 (Giz Galasy) 建于公元前 7 至 6 世纪的早期建筑之上,15 世纪的希尔凡沙宫殿是阿塞拜疆建筑的瑰宝之一。
京城百工坊
百工坊堪称京城第一坊。全部建成后总面积4.2万平方米,有近百个艺术门类,百余位工艺美术大师在此设立特色工坊及大师工作室。博物馆的陈列有核心主展区、综合陈列区,还配有电化教育区、学术交流研讨区、鉴定区和综合服务区。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底开放,陆续接待各界中外游客数万人,举办了学术研讨、藏品拍卖、大师讲座、宝石鉴定、设计大赛等多种活动。 2005年3月,京城百工坊被有关部门正式批准为博物馆——百工博物馆,这也是北京第一个“活”的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前来参观的人不仅能够欣赏各种民间手工艺制品,了解各个门类工艺制品工艺的发展史,甚至可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民间手工艺大师零距离接触,和他们一起创作、探讨。百工博物馆是由北京市和崇文区两级政府共同立项、扶植,并由北京工艺美术行业。 协会联合上海、江苏、陕西等八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同合建的。百工博物馆整体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工艺、技艺门类共计超过200种,可以收藏1.7万余件大师作品。现在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包括30多个特色工艺坊和100位大师工作室,品种设计景泰蓝、玉雕、牙雕等“燕京八绝”。所有进入百工博物馆的大师必须带一个徒弟,从而使用这些技艺得以继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