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程式规范,表现出“豪”、“紧”、“动”、“热”等艺术特色。它以“书梁子”、“回目”、“关子”、“拨口”等组织结构,以“赋”、“赞”等描人状物,恰切精当,层次井然。其演述充满口语色彩,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说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北京评书的传统书目主要有《东汉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岳飞传》、《三侠五义》等,这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普及历史知识、彰显传统美德的教育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近现代以来,北京评书业涌现出一大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田连元、连丽如等。 目前,文艺形式的增加及大众传媒的发展造成社会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人们对评书这一艺术门类的兴趣热情被大大削弱了。这种状况影响到北京评书的发展,致使评书从业者减少,曾经辉煌一时的优秀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传承正面临巨大困难,急需有关方面尽快采取措施,着手进行保护扶植。
京绣
京绣,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定兴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京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辽时兴旺,在燕京曾设有绣院。元朝定都北京后,随着封建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宫廷为了更好地为其服务,集中中国各地优秀工匠进京,使这技艺进一步提高。明代以后,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刺绣人员日趋扩大。到了清代,宫中特设“绣花局”。在此期间,宫绣融合了中国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将自身特点发扬光大,成为独树一帜的代表绣种。特别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以用料讲究、格调风雅著称。京绣在色彩上的特点是绣线配色鲜艳,其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相近。讲到平、细、匀、光,和苏绣比起来,京绣甚至要超过苏绣。
相关主题景区
天津峰山药王古寺
峰山药王庙坐落在大寺镇王村,西临津淄公路,始建于唐代永淳二年(公元683年),经过历史变革,1997年再次重修,附属有药王湖公园和珍禽观赏园,现为3A级旅游景区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庙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及钟楼、鼓楼几部分组成。 古寺又俗称峰山药王庙、风窝庙。峰山者,实则无山。堆土为台,寺建于台上。如“聚土垒石”的河南天中山,正是“山不在高”。 始建于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的这座药王古寺几度圮兴,走过了一千三百多个春秋。仅明代以后,大的维修就有七次:明万历15年,原有土庙不慎失火,周边村民集资重建。清乾隆年间,因寺庙香火日盛,又推倒以土为主的建筑,建成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大殿,此为第三次扩建。到清咸丰年,又进行了修缮大殿和增修中、后殿的第四次维修。民国十四年,寺中又失火,烧毁神像。三年后第五次修缮,起建了东西配殿。民国三十二年,第六次集资捐款重修。塑成了全部神像,并建起了钟、鼓楼。 近几十年、特别是经历文革之后,药王庙建筑渐毁,连原来的土台也基本夷为平地。自上世纪90年代初,重新垫起了庙台。2000年,一座新的峰山药王古寺出现在原址上。 古寺开始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建,后随着历史沿革,成为“三教合一”的佛道儒寺院。千百年来每逢庙会(农历四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更是人流如朝,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峰山药王古寺”独具特色,它集民俗文化、医药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中国远古以来的圣祖先贤以及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医药圣贤,并以科学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光辉历程。同时寺院是天津地区规模最大,又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峰山药王古寺旅游景区音乐喷泉健身广场,占地35亩,建筑面积6000平米,每逢夜幕降临,3200个五颜六色的彩灯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在高压水泵作用下将水柱打向天空,甚为状观,成千上万的游客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欢歌跳舞,使旅游团队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和佛龛是中国规模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北魏晚期至唐代(316-907)时期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全部是佛教题材,代表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巅峰。
甄泽观
沙河甄泽观位于河北省沙河市赵泗水村,历代均有修葺与增建,至明代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每年的三月初一、九月初七、九月二十四庙会远近闻名,观内香烟缭绕,人来人往,观外车水马龙,商贩云集,门庭若市。现为沙河市道教活动场所之一。甄泽观始建于唐代开元李隆基年间(公元713——715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在宋徽宗年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扩建,以及后来的三次大的修缮,到民国初年已初具规模。观内古柏参天,大殿宏伟壮观,碑刻入林。常住道士多名,香客络绎不绝。后因社会横扫运动,观内古建筑群、几乎毁之殆尽。
金中都公园
北京金中都公园、在白纸坊桥以南、护城河以西的狭长地区,是北京西城区“营城建都绿色通道”工程的一部分。公园坐落在八百多年前金中都城内的部分遗址上,东西宽二百多米,南北长约一千米。 公园内部的建筑装饰均以金代风格为特色,体现“唐风宋制”的营建法式。设计者由南到北分别设置了城台掠影、营城建都、金人游牧、主入口广场、宣阳驿站五处景点,串起金文化中的诸多历史节点。
独乐寺
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大街。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古寺建于唐贞观十年,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为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津门十景之一。独乐寺现已列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名录。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相当于立柱的二分之一,粗壮有力,为典型唐代风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 山门上悬挂的“独乐寺”匾额相传是明代官吏严嵩所题。山门内有两尊高大的天王塑像守卫两旁,俗称“哼”“哈”二将,是辽代彩塑珍品。独乐寺山门正脊的鸱尾,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 主建筑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阁下檐上高悬“观音之阁”匾额,相传为唐代李白所写。观音阁高23米, 木质,集我国木结构建筑之大成,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观音阁看似只有两层,实际是一座三层式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物----在上下层之间还夹着一个用腰檐和平坐栏杆围绕着建成的暗层。阁内有一座高达16.27米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珍品,又是国内最大的观音塑像。形体高大的观音像,矗立在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向上穿过二、三层平台,直入顶层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观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亲近如在人间。为显示观音法力高强,塑造者在观音头顶上又塑出十个小观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观音”之称。观音的两侧侍立着两尊菩萨,面目丰润,姿态优美,和唐代仕女画一脉相承。观音阁四壁,绘着五彩缤纷的壁画,南墙大门两侧是四臂和三头六臂的明王像,北墙后门两侧和东、西墙画着十六罗汉。这些都是古代艺术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