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门

世界遗产
北京及周边
北京市
🎧  听景点介绍

永定门曾为明清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规制最高的一座,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重要地位,见证了明清城市传统管理方式。原永定门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现存永定门为 2005年严格遵循中国文物保护原则重建完成的地标性建筑,以永定门城楼的形象标识出北京中轴线南端的位置,展示出中国古代城楼建筑传统形式与工艺做法,成为眺望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历史标识,与正阳门南北相望,,是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景观节点。永定门历史地点由重建的城楼建筑及南侧瓮城地面标识构成。在永定门上以展示为目的、按原有形制重建后永定门城楼。因瓮城不再恢复,故在城楼南侧场地地面标示出原瓮城位置。同时在城台南立面、北立面、东西端面用白色标点的形式,标示出原来马道、瓮城的位置。所标示的位置和尺寸,真实地反映出历史信息。永定门作为北京外城的正南门,是明清两代城市防御体系和城市管理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礼仪传统组成部分。随着北京外城商贸的兴起,永定门内居住人口不断增加,手工业与商业发达,永定门也成为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今天,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和瓮城地面铺装明确标识出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位置,准确展示出永定门的历史形制与传统工艺做法。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朝为加强北京城防御,修建外城,设7座城门,以永定门规制等级最高、体量最大。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永定门城楼南侧增筑发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筑发城箭楼。20世纪50年代,为缓解永定门地区交通压力,将永定门城楼和節楼拆除,同时取直疏浚了护城河道,托宽永定门地区道路。2003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永定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共试掘长度不一的探沟7条,确定了遗址的四至范围。2004年,永定门重建工程开始,至2005年竣工,工程严格依据考古与历史资料研究成果。重建后的永定门标识出了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位置,

景点关联的文化主题

景点相关的古诗

《永定门外》 清 乾隆 一夜云容聚散争,晓来春宇丽新晴。 轻烟宿润相融冶,颇喜青郊物向荣。 【解释】《永定门外》是清朝乾隆皇帝描写春日永定门外景色的诗。诗中,“一夜云容聚散争,晓来春宇丽新晴”描绘了夜间云朵聚散的变化,以及清晨时分迎来明媚春光的景象。“轻烟宿润相融冶”则进一步描述了轻烟与夜间的湿润气息在阳光下交融,形成了一幅柔和美丽的画面。最后,“颇喜青郊物向荣”表达了诗人对郊外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喜悦之情。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捕捉了春天早晨的清新与活力,反映了乾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春季万物繁荣的欣慰之情。这不仅展现了永定门外的自然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时令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作古代风格诗

点击生成

再作一首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作现代诗

点击生成

再作一首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介绍作诗并结合图片作画

点击生成

正在生成图片...

site_image_generated

景点关联的哲学思想

从东方哲学的角度看,永定门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象征着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在东方哲学中,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永定门的“永定”二字,寓意着稳定与永恒,这与东方哲学中追求的天人合一、和谐稳定的理念相契合。永定门的建筑布局和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这种对称不仅是一种美学追求,更蕴含了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东方哲学中对宇宙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看,永定门则可以被解读为历史与记忆的载体。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哲学,对历史的重视和对记忆的探讨有着深厚的根基。永定门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北京乃至中国的历史变迁,是历史记忆的物质化表现。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永定门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历史是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而记忆则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永定门的存在,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西方哲学中对历史和记忆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从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的角度,永定门都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文、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的哲学思想作诗

点击生成

再作一首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

关联的中国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

展示更多关联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