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

国内景区
北京及周边
北京市
AAAA
🎧  听景点介绍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 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其间,环境极为优美。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众星捧月,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样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如今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齐、庄严宏伟。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潭柘寺不仅以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而且近几年还修建了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实行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的一条龙服务,使景区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1997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僧团进驻,潭柘寺恢复了宗教活动。

景点相关的古诗

《夏日潭柘寺》 清 康熙 微云缀冈岭,细路扬前旌。 磴转松门开,渐觉沙界平。 潭湮石甃露,柘古苔纹生。 一径得疏豁,层轩面峥嵘。 爱此户外泉,俯视涓涓清。 修篁挺苍翠,其下流交横。 斐然淇澳思,宛尔渭滨情。 嶰谷有遗响,箫韶鸾凤声。 【解释】《夏日潭柘寺》是清朝康熙皇帝游历潭柘寺时所作,描绘了寺中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心境。诗中,“微云缀冈岭,细路扬前旌”描述了诗人沿山路前行,旗帜飘扬的场景。随着石阶蜿蜒,“磴转松门开”,眼前豁然开朗,松林间的寺门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平和之感。“潭湮石甃露,柘古苔纹生”展现了古老的柘树和长满青苔的石砌,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一径得疏豁,层轩面峥嵘”则写小径通向开阔之地,楼阁面对着壮观的山景。诗人喜爱户外清泉,“俯视涓涓清”,周围竹林苍翠,溪流交错,引发他对古代君子品德(“淇澳思”)和贤人情怀(“渭滨情”)的思考。最后,“嶰谷有遗响,箫韶鸾凤声”表达了对古代音乐文化的怀念,仿佛听到了传说中的美好乐章。整首诗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体现了康熙对潭柘寺的深刻感受和赞美。 《咏潭柘寺竹》 清 康熙 翠叶才抽碧玉枝,经旬清影上阶墀。 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 【解释】《咏潭柘寺竹》是清朝康熙皇帝赞美潭柘寺竹林的作品。诗中,“翠叶才抽碧玉枝”描绘新生竹叶与光滑竹枝的清新之美;“经旬清影上阶墀”写出竹影投射台阶,展现其成长与静谧存在。后两句“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赞竹子凌霜傲雪、虚心待时的高洁品质,表达了对竹子内在美德的敬仰。 《入西山从潭柘寺东涧至山亭》 清 王闿运 幽柏涧并青,芳草径初碧。参差重阁外,峭茜山四壁。 入门松风起,偶坐溪亭夕。灵泉度烟响,归人共鸦息。 暂闻清梵落,始觉心未寂。暝色春濛濛,孤此云外石。 【解释】《入西山从潭柘寺东涧至山亭》是清朝王闿运描写游历潭柘寺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中,“幽柏涧并青,芳草径初碧”描绘了深邃柏树与清澈溪涧并存的青翠景象,以及刚转绿的小径,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参差重阁外,峭茜山四壁”展现了寺庙重重楼阁之外,四周峭壁林立的壮观景色。“入门松风起,偶坐溪亭夕”描述诗人进入寺庙时松风阵阵,傍晚坐在溪边亭子上休憩的情景。“灵泉度烟响,归人共鸦息”则捕捉到泉水穿过薄雾的声音和归鸟栖息的画面,充满了静谧之美。“暂闻清梵落,始觉心未寂”表达了听到寺庙诵经声后,意识到自己内心尚未完全平静的感受。最后,“暝色春濛濛,孤此云外石”以暮色中的朦胧春景和孤立于云外的山石结尾,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处自然中的孤独与沉思,整首诗将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完美结合,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作古代风格诗

点击生成

再作一首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作现代诗

点击生成

再作一首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介绍作诗并结合图片作画

点击生成

正在生成图片...

site_image_generated

景点关联的哲学思想

东方哲学视角解读潭柘寺

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和谐共生。潭柘寺,作为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其存在本身就是对东方哲学理念的生动诠释。寺庙依山而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寺内的古树、山泉、石刻,无一不透露出一种静谧与超然,引导人们去体验内心的平静与宇宙的广阔,这与东方哲学中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契合。此外,潭柘寺的佛教文化,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倡导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些思想也深深植根于东方哲学的土壤中,引导人们向善、修行,追求精神的升华。

西方哲学视角解读潭柘寺

西方哲学,尤其是自古希腊以来,强调理性、逻辑与个人主义。从西方哲学的角度看,潭柘寺的存在和其蕴含的佛教哲学,可以被视为对西方哲学中某些理念的补充与扩展。例如,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与自由,而潭柘寺的佛教哲学则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鼓励个体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存在主义的追求自由与真实存在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探讨善恶、道德与责任,而潭柘寺的佛教教义,如“十善业”、“四无量心”,则提供了一种基于慈悲与智慧的道德观,这与西方伦理学中的某些原则相呼应,如康德的“绝对命令”与边沁的“功利主义”。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东西方哲学在出发点和方法论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追求人类精神层面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上,有着共同的目标与价值。

人工智能根据景点的哲学思想作诗

点击生成

再作一首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

关联的中国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

展示更多关联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