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
该遗址由阿拔斯一世大帝于 17 世纪初修建,四周环绕着由一系列两层拱廊连接的宏伟建筑,以皇家清真寺、谢赫洛特弗拉清真寺、宏伟的盖萨里耶门廊和 15 世纪的帖木儿宫殿而闻名。它们是萨法维时期波斯社会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有力见证。
Cidade Velha,大里贝拉历史中心
里贝拉大镇于 18 世纪末更名为 Cidade Velha,是欧洲在热带地区的第一个殖民前哨。该镇位于圣地亚哥岛南部,保留了一些原始街道布局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遗迹,包括两座教堂、一座皇家堡垒和颈手枷广场,其华丽的 16 世纪大理石柱子。
加洛林王朝的西墙和科维城
该遗址位于威悉河沿岸的赫克斯特郊区,加洛林王朝的西墙和科维城建于公元 822 年至 885 年之间,乡村风光基本保存完好。西墙是唯一一座可追溯到加洛林时代的建筑,而原始的皇家修道院建筑群则作为考古遗迹保存下来,但仅进行了部分挖掘。科维西墙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最重要的加洛林王朝建筑风格之一。它是这一时期的真正创作,其建筑表达和装饰清楚地说明了皇家修道院在法兰克帝国中发挥的作用,包括确保领土控制和管理,以及在整个欧洲传播基督教和加洛林王朝的文化和政治秩序。
巴塔利亚修道院
巴塔利亚多明我会修道院是为了纪念 1385 年葡萄牙人在阿尔朱巴罗塔战役中战胜卡斯蒂利亚人而修建的。这是葡萄牙君主制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的主要建筑项目。这里是一座极具原创性的民族哥特式建筑风格不断演变,深受曼努埃尔艺术的影响,其杰作皇家修道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拉贝河畔克拉德鲁比礼仪马车养殖与训练景观
该遗产位于易北河(拉贝)河泛滥平原,土壤为沙质,有牛轭湖和河岸森林遗迹。土地结构和功能用途(牧场、草地、森林、田野、公园)、道路网络、林荫道、成排的树木以及孤树、水道网络、农庄建筑群以及包括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功能关系和联系在内的整体构成——所有这些都充分满足了巴洛克式克拉德鲁伯挽马的繁殖和训练需求,这些挽马曾在哈布斯堡皇室的仪式上使用。景观的构图是景观艺术刻意处理的证据。该遗产是两种文化景观的结合的罕见典范 - 活生生的有机景观,其主要功能占主导地位,而人造景观则采用法国和英国景观建筑的原则精心设计和创造,是专业装饰农场 - ferme ornée 的杰出典范。皇家种马场成立于 1579 年,其景观自那时起就一直用于此目的。
哈图沙:赫梯首都
哈图沙考古遗址是赫梯帝国的前首都,以其城市组织、保存下来的建筑类型(寺庙、皇家住所、防御工事)、狮子门和皇家门的华丽装饰以及亚兹利卡亚的岩石艺术群而闻名。公元前 2 千年,这座城市在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北部享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9年,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the Imperial Mountain Summer Resort)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景区距离北京18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七十二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承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称全国四大名园。
颐和园,北京的皇家园林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 1750 年,在 1860 年的战乱中大部分被毁,1886 年在原址上修复,是中国园林设计的杰作。山丘和开阔水域的自然景观与亭台楼阁、宫殿、寺庙和桥梁等人工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卓越美学价值的和谐整体。
香山公园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脉东麓,距城20公里,占地188公顷,海拔575米,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园。 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元、明、清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为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在此兴建亭台楼阁,殿宇廊轩,共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后筑围墙并赐名“静宜园”,名列京西“三山五园”。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掠。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北京十大公园之一。 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丰富珍贵,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间。这里有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这里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这里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这里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这里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这里有世纪伟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最早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双清别墅;这里有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灵柩暂厝地--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香山公园地势崛峻,峰峦叠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园内各类树木26万余株,仅古树名木就达5800多株,约占北京城区的四分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98%,近年被有关部门测定为北京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之一。公园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鸟啼虫鸣,松鼠嬉闹于沟壑林间。这里春日繁花似锦、夏时凉爽宜人、冬来银装素裹。尤其是深秋时节,10万株黄栌如火如荼,气势磅礴,曾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香山公园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游,可乘大型吊椅式游览索道(全长1400米,落差431米),西山美景、北京城廓尽收眼底。吃,松林餐厅环境优美,昆虫野菜、泉水煮饭,别具风味。住,香山别墅功能齐全,是观光旅游、洽谈会议、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住在这里,悠闲散步即可到达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卧佛寺。向东数公里便是驰名中外的颐和园。往南还有八达处、世界公园等旅游景点。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边寺庙
避暑山庄(清朝的夏宫)位于河北省,建于 1703 年至 1792 年之间。它是一座庞大的宫殿、行政和礼仪建筑群。各种建筑风格的寺庙和皇家园林与湖泊、牧场和森林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除了具有美学价值外,还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发展阶段的罕见历史遗迹。
天津盘山风景区
盘山风景区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教寺院与皇家园林共称的旅游胜地。盘山风景区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北15公里处,又因她雄踞北京之东,故有“京东第一山”之誉。 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不受献帝封赏、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清朝乾隆皇帝一生32次登临盘山,留下盛赞盘山的诗作1702首,第一次巡幸盘山时,就发出了“早知有盘山 何必下江南”的感叹。 盘山南距天津市区110公里,东临唐山市100公里,西至北京60公里,似一条巨龙,盘桓于京东津北。盘山景色以“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而奇特称绝。主峰挂月峰海拔 864.4 米 ,前拥紫盖峰,后依自来峰,东连九华峰,西傍舞剑峰,五峰攒簇,怪石嶙峋。天然形成了“三盘之胜”,上盘松胜,蟠曲翳天;中盘石胜,怪异神奇;下盘水胜,溅玉喷珠。
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Beihai Park),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城内景山西侧,在故宫的西北面,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71公顷,水面占583市亩,陆地占480市亩。这里原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北海公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全园以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色彩。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楼阁,叠石岩洞,绚丽多姿,优如仙境。琼岛上有高67米的藏式白塔(建于1651年),还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碑石及假山、邃洞等。东北岸有画舫斋、濠濮涧、镜清斋、天王殿、五龙亭、九龙壁等建筑;其南为屹立水滨的北海团城,城上葱郁的松柏丛中有造型精巧的承光殿。北海公园属于皇上的娱乐地方。其九龙壁最有名。 北海是中国历史园林的艺术杰作。全园占地69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景区组成。琼华岛上树木苍郁,殿宇栉比,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白塔耸立山巅,成为公园的标志,环湖垂柳掩映着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天王殿、快雪堂、九龙壁、五龙亭、小西天等众多著名景点,北海园林博采众长,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库特纳霍拉:历史悠久的市中心,拥有圣芭芭拉教堂和塞德莱茨圣母大教堂
库特纳霍拉因开采银矿而发展起来。14 世纪,它成为一座皇家城市,拥有象征其繁荣的古迹。圣芭芭拉教堂是哥特式晚期的瑰宝,我们的大教堂塞德莱茨夫人住宅按照 18 世纪早期的巴洛克风格进行了修复,对中欧的建筑产生了影响。这些杰作如今构成了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结构的一部分,其中有一些特别精美的私人住宅。
宗庙
宗庙是现存最古老、最真实的儒教皇家神社。该神社供奉朝鲜王朝 (1392-1910) 的先祖,自 16 世纪以来一直以现在的形式存在,供奉着前王室成员的教诲牌位。这里仍然举行着将音乐、歌曲和舞蹈联系在一起的仪式,延续着可追溯到 14 世纪的传统。
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代行宫式御园,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由康熙皇帝命名。“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此。雍正皇帝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8年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仍然可见。在“西洋楼”旧址建有园史展览馆,供人瞻仰凭吊,令人痛定思痛。
宁园旅游景区
宁园位于天津北站以北,中山北路北侧,育红路南侧,占地45.65公顷,水面11.7公顷。 宁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景观。公园前身系清末官立种植园。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推行新政,委派周学熙以工艺总局名义在天津北站附近筹办种植园,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式开湖建园。出于在园内为慈禧太后建造行宫的想法,园内建筑在策划设计上颇具匠心。“初建园时,挖湖堆山,开渠理水,设闸引水,湖水与园外金钟河相通,宣泄得宜。园内建屋三楹,曰鉴水轩。”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种植园日渐荒废。1930年(民国十九年),北宁铁路局购得此园并规划拓建为公园,取用诸葛亮《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命名为“宁园”,并立碑于亭廊之中。公园沿袭中国古典造园的手法,在种植园原有基础上,新建宏观楼、大雅堂、志千礼堂、图书馆、四面厅、钓鱼台以及水池亭桥、长廊曲径等古典建筑。景观营造具有明显的皇家园林风格:丹粱翠柱、廊檐彩绘,叠山理水、曲径通幽。特别是2000余米的长廊,堪与闻名世界的圆明园长廊媲美。园内湖渠聚合相宜,以30余座拱桥、小桥贯连,沿岸遍植垂柳,楼亭错落,回廊蜿蜒,表现出若隐若现的园林情趣和自然优美的独特景观。宁园是全国铁路系统第一个公园,因系北宁铁路局产业,亦名北宁公园。 1937年日本侵华,北宁公园东南部成为日本兵营,园内湖心建筑被改建为日军疗养所,仅留西门至四面厅一条甬道为游览路线。抗战胜利后虽全部开放,却未加修建,残破不堪。 解放后,宁园历经数次整修,原有古典园林建筑加以保护修复,并新建舒云台、畅观楼、叠翠宫、电影院、花展馆、致远塔、温泉宾馆等,构成荷芳揽胜、九曲胜境、紫阁长春、月季满园、鱼跃鸢飞、莲壶叠翠、曲水瀛洲、静波观鱼、俏不争春、宁静致远十景,邀请名家高手撰写楹联匾额数十幅,诗情画意,优美和谐。因公园隶属天津铁路分局,宁园曾一度改称“铁路工人文化宫”、“二七公园”。 北宁公园历经清末、民国和解放后多次建设,各个时期的景观建筑和历史遗存异常丰富,是我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原貌最完整的近代公共园林。 2010年2月,河北区委、区政府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对宁园实施提升改造工程,突出“水系、亭廊、楼阁”三大景观特色,遵循古法,恢复旧观,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再现了百年名园风貌。
白鹿公园
白鹿公园位于朝阳区南部地区王四营乡,与古塔公园遥相呼应,规划用地面积430亩。该地区明朝时期为皇家饲养白鹿之场所,由此命名为“白鹿公园”。公园以“景观是前提,特色是关键,文化是灵魂”为原则,依托于郊野公园的自然林地景观,强调与地区传统文化脉络的延续与继承,集生态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郊野森林公园。公园景观有四个创意特色:“生态优先”、“突出特色”、“文化为魂”、“以人为本”。公园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碧海寻源”文化休闲区;“夏锦丹枫”中心景观区;“绚秋硕果”秋实园景区;“悠林怡情”绿色休闲运动区。
历代帝王庙
北京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它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帝王庙始终以三皇五帝为祭祀中心,体现了三皇五帝崇高的祖先地位;庙中入祀人物不断增多,到清乾隆时期,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供奉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守业帝王188人的牌位,在东、西配殿供奉历代文臣武将79人的牌位。清代建有关帝庙,单独供奉关羽。 历代帝王庙占地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整体布局气势恢宏,显示了皇家庙宇的尊贵和气派,为中国古建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