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
数来宝

数来宝,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中国传统曲艺。 数来宝来源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

...
元宵节(敛巧饭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此开始,琉璃庙镇的女性村民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聚在一起吃敛巧饭,这一地方习俗传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每年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十二三岁的少女至各家敛收粮食、菜蔬。正月十六当天,年长的妇女协助少女们将饭菜做熟,全村女人共食。做饭时要在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吃到的人会认为自己求到了巧艺和财运。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雀类的别称。吃敛巧饭前,人们要扬饭喂“巧”即麻雀、山雀等鸟类,同时口念吉祥之词,一是向雀儿谢恩,二是祈求来年丰收。饭后在冰上行走,名曰“走百冰(病)”,以此寄寓百病消除之意。逢到敛巧饭活动,戏班和花会都会举行助兴演出。   敛巧饭习俗历史悠久,长期绵延不绝,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仍坚持定期举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这种习俗是中国北方农耕文化的遗存,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怀柔当地春节民俗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呈现出北京地区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敛巧饭习俗中的一些传统活动已经消失,另一些活动则渐渐失去原始寓意,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挖掘保护。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蕴藏巨大。它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从现有资料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京音乐与唐宋古乐有关。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传统曲目有《喜秋风》、《拿天鹅》、《清江引》、《梅花引》、《小华严》、《醉翁子》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多位著名音乐家对智化寺京音乐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化寺京音乐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得到政府、音乐界人士和佛教界人士的发掘抢救,但至今仍有不少问题难以解决。智化寺26代老艺僧大都过世,目前健在的本兴、福广又都年事已高,27代传人在技术上亟待提高。当前社会的巨大变化使智化寺京音乐的发展举步维艰。近两年,在多方努力下,及时录制了现存的45首乐曲。但是,智化寺京音乐传人在数目上还十分缺乏,乐队不能达到原有的规模,音色和内容上层次单一,远不能表现原有古乐的风采。   智化寺京音乐仍然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进一步抢救、保护。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称谓,1952年正式定名为“河北梆子”。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了河北梆子,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东北的部分地区。河北梆子充分体现出河北的地域文化特点,拥有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演员,北京、天津的河北梆子演出也各有其风格。   河北梆子声腔音乐属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等板式及各种引腔和尾腔,演唱时以梆子击节,以板胡、笛、梆子、笙等乐器伴奏,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委婉凄楚的风格,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种,其中《宝莲灯》、《秦香莲》、《金水桥》、《杜十娘》、《蝴蝶杯》、《窦娥冤》、《教子》、《断桥》、《三上桥》、《喜荣归》、《打金枝》、《荀灌娘》、《南北合》、《苏武牧羊》等影响较大。   20世纪30年代以后,河北梆子开始出现衰落趋势。目前这一剧种面对市场经济的压力,生存艰难,濒临灭绝,急需抢救保护。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曲种。单弦是满族与汉族民间艺术彼此交融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单弦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在长期的演变   中保存了清代以来北京联曲体曲艺演唱的风貌。单弦曲目有抒情和叙事两种类型,表演时往往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选用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太平年】、【云苏调】、【怯快书】、【南城调】等六十多个。其曲文有长短句、上下句两种形式,词句中常加入三字头、垛句、嵌字、衬字等以增强表现力。单弦演出形式多样,可以一人自弹自唱,也可以一人击八角鼓站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还可以对唱、群唱。单弦的传统曲目十分丰富,多取材于中古以来的话本小说,《凤仪亭》、《翠屏山》、《高老庄》、《黛玉葬花》等均是其代表性作品。   岔曲系在京腔演唱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它大约出现于清代康熙年间,主要流传于北京地区,乾隆六十年(1795)北京出版的《霓裳续谱》中即收有岔曲148首。岔曲曲词亦雅亦俗,内容繁多,曲调悦耳。其表演方式有三种,多是一人自击八角鼓演唱,亦可两人操八角鼓演唱,还可集体演唱群曲,一人演唱时可有一人操三弦在旁伴奏。如今北京市的“霓裳续咏”、“永庆升平”、“金秋曲艺沙龙”、“老韵京音”、“曲坛之友”、“曲艺之家”等主要曲艺票房中时有票友演唱单弦和岔曲。   由于单弦和岔曲较为高雅,掌握其演唱技巧有一定难度,所以能够唱好的专业演员越来越少,而达到一定艺术水平的票友中很多人也已进入耄耋之年。加之曲谱保留较少,许多流派的曲调濒临失传。单弦、岔曲等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曲艺样式后继乏人,随时有消亡的可能,亟待有关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抢救保护工作。

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九曲黄河阵灯俗俗称“灯场子”,流传于北京市密云县东田各庄村。   明代洪武四年(1371),山西移民将“灯场子”传入东田各庄,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村中刘继华老人保存的九曲黄河阵灯会图谱已有百年历史,图中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方位,以富贵不断头的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加上中宫共有九宫,系模拟古代战阵而成。   每年春节期间,东田各庄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扎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正式举行灯会,正月十七后撤灯。灯会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灯赏会,走灯阵,看大戏。走进灯阵入口以后,如能顺利地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就意味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故当地有“顺着灯阵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   东田各庄九曲黄河阵灯俗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灯场与花会相结合,二是灯会与戏曲表演相结合。九曲黄河阵灯会带有某种智能游戏的性质,灯阵及其外延的灯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九曲黄河阵灯俗现已处于濒危状态,密云县已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之进行抢救保护。

昆曲

2001年5月,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许多老艺人可以表演几十部传统剧目,这些作品有的通过口头传承,有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皮影艺人身怀绝技,诸如可即兴演唱,真假声转换,一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还能够演奏不同乐器。许多皮影艺人还会雕刻皮影,这些影人有十二到二十四个可活动的关节。七到九人的大剧团或只有二到五人的小戏班都可以表演皮影戏,主要在娱乐或宗教仪式、婚礼、葬礼和其他特殊场合进行表演。有些皮影艺人是专业的,有些是业余的,只在农闲时节表演。皮影戏的相关技艺通过家庭、戏班或师徒进行传承。中国皮影戏传递文化历史、社会信仰、口头传统和当地风俗等信息。它传播知识,提升文化价值,为社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