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戏曲盔头制作技艺)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工序主要包括画、刻、凿、染色、裹绒、掐丝、拼胎等十几道。 戏曲盔头是随戏剧发展而生的产物,它注重装饰性,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同戏曲演员穿着的戏装相协调,丰富表现戏剧人物的形象特点。 戏曲盔头分巾帽和盔帽,也称软帽和硬帽。巾帽是用绸缎等布料配合刺绣工艺缝制,质地较软。盔帽先用硬纸板制成帽坯,上面装饰龙、凤、狮、虎等图案,再用绒球、珠子等装配而成。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主要使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作成工艺品。花丝镶嵌工艺复杂,大致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技艺精湛,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花丝镶嵌产品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花丝,即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工艺品;二是镶嵌,即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刻图案,镶以宝石、珍珠。   花丝镶嵌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即已出现,至明代达到高超的水平。清代以后,花丝镶嵌有了更大的发展,精品不断涌现,饮誉海内外。北京市与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花丝镶嵌技艺特点显著,在行业中最为著名。   北京花丝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采用点翠工艺,即把翠鸟的蓝绿色羽毛贴于金银制品之上,以增强艺术效果。老北京的花丝镶嵌匠人多聚居于通州,1958年成立的北京花丝镶嵌厂是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企业,产品多用于出口。20世纪80年代末,该厂出口数量锐减,呈现衰落局面。2002年,北京花丝镶嵌厂宣告破产。现在,北京花丝镶嵌技艺后继无人,不少绝技已经失传,急需抢救。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汉代即已初露端倪。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西域金银匠师随同北迁,纷纷定居大厂回族聚居地区。他们带来了传统的波斯图案和手工技艺,将花丝镶嵌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明清两代,大厂花丝镶嵌飞速发展,产品被朝廷定为贡品。大厂花丝镶嵌工艺复杂,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下料、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强酸)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产品造型多样,图案丰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过去多为父子相授,后又出现师徒传承的方式。已故的蒙錾石镶大师马作文曾携弟子制作出《布达拉宫》、《十二世班禅金印》等花丝镶嵌工艺品,一时声名远扬。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多家花丝工艺厂倒闭,导致技艺人对传统工艺失去信心和热情。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艺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为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这些图案还对海南岛的五大方言进行了区分。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发端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的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