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八达岭长城传说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的八达岭长城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及交通要道。最早有关八达岭的传说源于上古神话,产生于文字创造之前,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明代,八达岭长城一线建有八大山寨,寨寨屯兵,每一处村、寨、城、关甚至石、泉等都有传说,世代相传的《望京石》、《六郎影》、《金牛洞》、《石佛寺》、《穆桂英点将台》、《弹琴峡》等传说犹脍炙人口。连“八达岭”这个名称的由来,在民间传说中也有多种版本。 八达岭长城传说根植于民间,地域性强,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时间跨度大,是通俗易懂的原生态文学样式,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产生既与当地的特殊环境、历史状况有关,又与生产生活、岁时节令、民风民俗等因素密不可分。这些优美动人的传说在传承中经过无数人的讲述、充实,至今传承不衰,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研究民间文学艺术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学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讲述及研究人员日渐减少,面临失传的窘境,急需加以保护。
天坛传说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清两代帝王在此祭天、祈谷和祈雨。天坛的传说因天坛建筑和皇帝祭天大典而萌生和发展。“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融入,使天坛建筑群具有神圣而独特的寓意,成为相关传说发生和繁盛的重要驱动因素。天坛传说在北京市民中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天坛周边的地区金鱼池、法塔寺、四块玉、天桥等,尤其盛传不衰,是北京本土文化的一支奇葩。天坛传说大致包括天坛建立传说、景物传说、民俗传说、坛根儿传说、相关人物传说五个部分。 天坛传说以口头民间文学特有的流传延续模式,在社会群体中传承。数百年来,一直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崇文区文化馆(现东城区第二文化馆)、天坛公园管理处采录编辑了《崇文民间文学选编》和《天坛景物传说》。2005年全国非遗普查以来,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组织力量新收集采录了一批天坛传说。 天坛传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其一,它体现了“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一系列中国人的宇宙观。其二,无论是与天坛建筑和功能相关的,抑或是阴阳相济的哲学观念,与帝王形迹、与礼俗相关的传说,都是从平民百姓的立场所作的阐释与演绎。其三,天坛的传说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在传播中具有广泛性和延伸性。
幻术(傅氏幻术)
幻术是中国古代对魔术的称呼,民间称“变戏法”。西周时期,幻术已在我国产生;到了汉朝,幻术表演已经十分成熟。《聊斋志异》名篇“种梨”的创意就来自幻术。“傅氏幻术”是融合了古代幻术和外来魔术的一种魔术(幻术)表演,是中国民间魔术的代表,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傅氏幻术起源于上世纪初,创始人傅志清曾从日本学习外国魔术技巧,结合传统幻术,创造了傅氏幻术的雏形。 “傅氏幻术”坚持创新与传承并重,每一代传承人都有各自独创的特色;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几十年来出版《中国杂技史》《中国的魔术》等专业书藉七十余种。
北京绢人
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品,以丝绢为主制成人形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 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仕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 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型。 它的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由此而得名。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广,逐渐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筹算。在此情势下,明人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为珠算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明代以后,中国珠算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又逐渐流行于美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珠算开始走向衰落,其计算功能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 珠算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在人类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知识和独特实践方式,珠算仍有其历史文化价值,急需大力抢救和保护。 珠算始于汉代,至宋走向成熟,元明达于兴盛,清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至迟从宋代开始,珠算逐步取代其他各种计算技术和用品,成为中国特有的计算工具。至明代,算盘在计算领域独领风骚,使用方法益加完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珠算文化涵盖了与珠算相关的数学科学、数学教育、应用技术及智能开发等内容,在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作用。珠算适用面广,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一特点促进了它的推广和普及,使它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承沿至今。珠算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而且16世纪时还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其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珠算是中华民族祖先的重大发明,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任何一项。目前,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珠算已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日渐边缘化,濒临灭绝,急需各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保护。
相关主题景区
孟姜女庙
众所周知,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中有四大瑰宝,就是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它们分别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孟姜女哭长城》。其中以《孟姜女哭长城》流传最广,时间最久远。两千多年来,孟姜女与万喜良(也有称范杞梁、范喜良)凄美的爱情被世人传颂,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忠贞不渝的精神更被历代帝王和百姓赞颂、景仰。 历史上有许多地方都修建过孟姜女庙,象河北徐水、陕西铜川、湖南醴陵、河南等地。但唯有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最为正宗,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孟姜女庙。山海关孟姜女庙始建宋以前, 原名贞女祠,明代万历年间、崇祯年间、1928年曾三次修复,现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 孟姜女庙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文物游览胜地。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隆重授予山海关为“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对山海关多年来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和弘扬孟姜女文化的最好褒奖。山海关的老百姓不但对孟姜女的故事耳熟能详而且人人能讲,甚至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孟姜女文化的有识之士。 在葱郁的林木之间,一带红墙环绕着青砖素瓦的庙宇显得古朴清幽。这正符合了孟姜女这位农家女子的身份和性格。这里庙虽不大,却游人如潮、闻名遐迩。景区由长阶、山门、钟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孟姜女庙
众所周知,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中有四大瑰宝,就是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它们分别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孟姜女哭长城》。其中以《孟姜女哭长城》流传最广,时间最久远。两千多年来,孟姜女与万喜良(也有称范杞梁、范喜良)凄美的爱情被世人传颂,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忠贞不渝的精神更被历代帝王和百姓赞颂、景仰。 历史上有许多地方都修建过孟姜女庙,象河北徐水、陕西铜川、湖南醴陵、河南等地。但唯有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最为正宗,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孟姜女庙。山海关孟姜女庙始建宋以前, 原名贞女祠,明代万历年间、崇祯年间、1928年曾三次修复,现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 孟姜女庙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文物游览胜地。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隆重授予山海关为“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对山海关多年来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和弘扬孟姜女文化的最好褒奖。山海关的老百姓不但对孟姜女的故事耳熟能详而且人人能讲,甚至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孟姜女文化的有识之士。 在葱郁的林木之间,一带红墙环绕着青砖素瓦的庙宇显得古朴清幽。这正符合了孟姜女这位农家女子的身份和性格。这里庙虽不大,却游人如潮、闻名遐迩。景区由长阶、山门、钟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