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砚台制作技艺(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一方好砚首先要有合适的石材,北京潭柘寺镇西部山上便有一种适合制砚的紫石,所产砚台称为潭柘紫石砚。 紫石质地致密细腻,因含铁,深紫如肝。 据考证,明代宫廷就曾在此开采紫石,当时所筑监工台和刻有“内官监紫石塘界”的碑石保存至今。鉴定报告显示潭柘紫石形成于2亿年前,原岩与端、歙砚石料同属一大类,所含红柱石粒径均匀,仅为0.01~0.06毫米,用来制砚发墨快、墨汁匀细且不损笔毫。好的砚石,以拇指按住片刻,手指离开会出现一个白印,这是手上热气液化形成的。 紫石极细密,不会下渗,符合好砚石“呵气成云,久而不涸”的标准。紫石砚制作过程包括开山采石、切制坯石、定型尺寸,以及设计、凿活、铲活、磨活、配座等。雕刻时,手持刻刀,刀把抵在肩头,以肩用力推动刻出纹理。雕琢的手法多样,圆雕、透雕、浮雕、阴刻等各种雕工手段交错运用。最考验雕刻技术的便是水波纹,一条条水纹刻出来,条理清楚,间距相同,水波纹自然流畅。好的潭柘紫石砚成品雕刻细腻,无磨痕、无瑕疵。 设计上,潭柘紫石砚仿照明清古砚,造型古朴典雅,图饰简练美观,刀法有力,线条明快流畅。曾仿制乾隆石鼓砚、纪晓岚九十九砚斋藏砚、抄手砚等经典砚形。题材丰富,多见山水意境、动植物类、仿古及文人诗词等纹饰。还可运用天然石品巧作纹饰,如以粗粝的石皮作山石或松树干,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等。 随着书写方式的改变,潭柘紫石砚传承至今除了实用功能,更有收藏价值,让人们在书写之外,也可感受它的魅力。
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相关主题景区
莫雷利亚历史中心
莫雷利亚建于 16 世纪,是城市规划的杰出典范,将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理念与中美洲的经验相结合。该市的街道与山坡完美契合,仍保留着原有的布局。200 多座历史建筑均采用该地区特有的粉红色石材建成,反映了该市的建筑历史,展现了中世纪精神与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元素的巧妙融合。莫雷利亚是独立后墨西哥多位重要人物的出生地,在该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义聚永酒文化博物馆
义聚永酒文化博物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面、深入揭示天津最古老的酒坊,七百年发展变迁、走向辉煌的历程。展馆建设将石材、木质与通透展柜充分结合,集浮雕、圆雕、风筝、木版画等传统、现代展陈方式于一体。悠久历史,海外文化,漕运文化,国际殊荣体现浑厚大气与开放创新相互融合的创意理念,淋漓尽致彰显出义聚永集悠久历史、海外文化、漕运文化、国际大奖于一身的高档酒品牌文化。展馆于2006年布展施工并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