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
童谣(北京童谣)

童谣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一种由特殊群体念唱、传播,具有特殊意义的民谣种类。童谣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历朝官修正史及杂传、笔记、小说中不乏童谣的记录。童谣主要有书面、口头两种传承方式,其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朴实自然,是民间文学艺术的优秀代表。童谣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北京童谣表现了各时期北京的城市性格和北京人的思想感情,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感染渗透力强,是可挖掘、可借鉴的宝贵教育资源。   北京童谣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辈、父母为教育儿童而编唱的童谣;第二类是描述成人生活、情感、观念、见解的童谣;第三类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或历史题材加工而成的童谣。童谣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押韵,包括双句押韵、句句押韵、每两句一押韵等押韵方式。如《东直门挂着匾》、《大头儿大》、《一园青菜成了精》、《过水面》、《风婆婆》、《金箍噜棒》等。   如今,北京童谣这种反映孩子们童真童趣、对无数人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样式正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唱的耳熟能详的童谣已开始为今天的孩子们所遗忘。必须立即着手保护、传承、发展北京童谣这一民族瑰宝,使之更好地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服务。

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中国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语法。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活字书页拆解之后可以反复使用。春夏秋冬,工匠们带着一套套的木活字和印刷工具,行走在地方社群中,从一个祠堂到另一个祠堂。他们用手工完成谱牒的印制。谱牒的印制完成之后有专门的仪式,印刷工匠将其放置好,锁在箱子中以便保存。木活字印刷术完全是通过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然而,这项技术所需要的精深训练、产生收入之低、当代计算机打印技术的普及,以及对印制宗谱的兴趣日益减少,都使得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人数迅速减少。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名。若再不受到保护,这项传统行业技艺不久将会消失。

赫哲族伊玛堪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伊玛堪表演者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即兴创作故事,唱和说交替进行,并利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尽管现今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可以成为伊玛堪学徒,但他们通常还是在部落和家庭内部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训练。由于赫哲族没有书写系统,所以伊玛堪在保护母语、宗教、信仰、传说和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规范化,赫哲人的母语已濒临消亡。目前,仅年长者能讲他们的母语。这种损失已成为伊玛堪口头传统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今仅有五位说唱大师能够表演曲目,数位资深的说唱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远离家乡到城市就业,使得伊玛堪的传承实践状况加剧恶化。

中国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许多老艺人可以表演几十部传统剧目,这些作品有的通过口头传承,有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皮影艺人身怀绝技,诸如可即兴演唱,真假声转换,一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还能够演奏不同乐器。许多皮影艺人还会雕刻皮影,这些影人有十二到二十四个可活动的关节。七到九人的大剧团或只有二到五人的小戏班都可以表演皮影戏,主要在娱乐或宗教仪式、婚礼、葬礼和其他特殊场合进行表演。有些皮影艺人是专业的,有些是业余的,只在农闲时节表演。皮影戏的相关技艺通过家庭、戏班或师徒进行传承。中国皮影戏传递文化历史、社会信仰、口头传统和当地风俗等信息。它传播知识,提升文化价值,为社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