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牛羊肉烹制技艺(北京烤肉制作技艺)
北京烤肉主要包括“烤肉季”的烤羊肉和“烤肉宛”的烤牛肉,这两家的烤肉制作工艺代表了北京烤肉的最高水准。北京烤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用料讲究,技艺精湛,在北京乃至中国烹饪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烤肉是北京独具特色的风味菜品,制作时先将切好的牛、羊肉片加以腌渍,而后置于特制的圆形铁盘(又称“炙子”)上进行烤制。北京烤肉起源于明代宫廷,当时称为“吃炙羊肉”,其后流传至民间,在市井中盛行起来。 “烤肉宛”开业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店主是京东大厂回族自治县一位宛姓回民,其家由推车卖炭火、烤牛肉开始,三代苦心经营,终于在宣武门附近买房立了铺面,字号为“烤肉宛记”,后改为“烤肉宛”。三百多年来,“烤肉宛”烤牛肉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北京民间,与市井民俗紧密结合,一直传沿至今,成为京味饮食文化和技艺的重要代表。 “烤肉季”创始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清代什刹海荷花市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市,七月中旬至九月初九前后,季德彩都会推车到银锭桥畔支摊卖烤羊肉。季家烤肉溢油荡香,引得众多游人纷纷光顾,生意十分兴隆。其后季家烤肉技艺经几代传承,日趋成熟完善,逐渐由摊商变为坐商,在银锭桥畔建立“烤肉季”字号。1956年后,“烤肉季”发展更快,名气也更盛。从创立至今,“烤肉季”从未离开什刹海,已成为这一地区富有特色的风味名吃,游人食肉观景,其乐融融。“烤肉季”烤肉制作技艺及经营模式具有北京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研究价值较高。
厂甸庙会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一度中断。1963年,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厂甸庙会停办。 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又以“厂东门”即琉璃厂东街为主。由于厂甸庙会离市中心最近,是京城各阶层男女老幼旧历新年争相光顾的场所。光绪年间《厂甸记》中说:“平时空旷,人迹罕至;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 厂甸庙会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开放性的形式,尤其是鲜明的京味文化特色在京城独树一帜,现已成为展示京味民间文化和宣南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它是各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大舞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意义,深受广大京城百姓的喜爱,并吸引了众多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和优秀民间艺术家的积极参与,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渐增大。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春,厂甸庙会在阔别京城37年后,又以崭新的面貌、深厚的文化内涵、高雅的文化品位出现在京城百姓面前,一举成为北京标志性庙会,使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继续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