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
料器(葡萄常料器)

 葡萄常料器葡萄是指常姓家族用祖传工艺制作出的以葡萄为造型的玻璃工艺品,是北京独有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之一。   清光绪二十年(1894),居住在北京崇外花市地区的蒙古族后裔常在在改进其母制作泥葡萄技艺的基础上,独创出玻璃葡萄的制作技艺,制作的玻璃葡萄以形象生动名扬京城,人称“葡萄常”。“葡萄常”的作品得到慈禧的赏识,曾赐匾“天义常”,后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因家族原因,常家立下了“传女不传男,传内不传外”的家规。随着时代的变迁,“葡萄常”曾几度沉浮,现在已传至第五代。   葡萄常料器葡萄采用低温玻璃为原材料,制作时,经过化料、吹制、做梗、做叶和须子、上色、涂蜡、上“霜”、攒活等11道工序。其中,葡萄的上色、挂霜为家传绝技。常家制作的玻璃葡萄,形状和色彩都十分生动,代表了民间玻璃葡萄制作的最高水平。作为北京乃至全国唯一的玻璃葡萄制作工艺,自清代流传至今,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传统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由于传承方式的局限,现葡萄常料器葡萄只有两个人掌握玻璃葡萄的制作技艺,出现了传承危机,亟待保护。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