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
...
庙会(丫髻山庙会)

庙会(丫髻山庙会),北京市平谷区民俗。庙会(丫髻山庙会),起源于明嘉靖时期,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丫髻山,位于平谷区刘家店镇,海拔361米,清代成为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丫髻山都会举办庙会,有“京东第一庙会”之称。庙会的会期在明清时期有所不同,明代以农历四月十八为进香正日,会期5天;清初改为四月初一至十八,会期长达20天,是北京地区娘娘庙中最长的庙会。在每年丫髻山庙会期间,河北三河、天津蓟州及市区周边的游客,都会不约而同相聚于此,登顶丫髻。如今,丫髻山庙会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不仅代表着平谷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故而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明代天启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清代乾隆年以后,昆曲逐渐衰落下去。新中国诞生以来,昆曲艺术出现了转机,国家先后建立了7个有独立建制的专业昆曲院团。目前昆曲主要由专业昆曲院团演出,有关演出活动多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   昆曲是一种高度文人化的艺术,明清许多从事昆曲剧目创作的剧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鸣凤记》、《玉簪记》、《红梨记》、《水浒记》、《烂柯山》、《十五贯》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剧目,其中前三种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留存。清代中叶以后,昆曲主要以折子戏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来的昆曲折子戏有四百多出。昆曲新编剧目有《南唐遗事》、《偶人记》、《司马相如》、《班昭》等。   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昆曲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高度综合。随着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昆曲脚色行当分工越来越细,主要脚色包括老生、小生、旦、贴、老旦、外、末、净、付、丑等。各行脚色在表演中形成一定的程序和技巧,对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昆曲音乐曲调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技巧规范纯熟。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发音吐字方式及流丽悠远的艺术风格使昆曲音乐获得了“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昆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戏曲表演的典范。昆曲艺术形式精致,内涵深厚。由于昆曲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因此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清末,昆曲就逐渐没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得到一度的振兴。近年来,随着传统戏曲演出在城市中的衰微,昆曲正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演员和观众队伍不断缩减。昆曲要生存发展,有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亟待解决。

幻术(傅氏幻术)

幻术是中国古代对魔术的称呼,民间称“变戏法”。西周时期,幻术已在我国产生;到了汉朝,幻术表演已经十分成熟。《聊斋志异》名篇“种梨”的创意就来自幻术。“傅氏幻术”是融合了古代幻术和外来魔术的一种魔术(幻术)表演,是中国民间魔术的代表,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傅氏幻术起源于上世纪初,创始人傅志清曾从日本学习外国魔术技巧,结合传统幻术,创造了傅氏幻术的雏形。   “傅氏幻术”坚持创新与传承并重,每一代传承人都有各自独创的特色;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几十年来出版《中国杂技史》《中国的魔术》等专业书藉七十余种。

京绣

京绣,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定兴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京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辽时兴旺,在燕京曾设有绣院。元朝定都北京后,随着封建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宫廷为了更好地为其服务,集中中国各地优秀工匠进京,使这技艺进一步提高。明代以后,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刺绣人员日趋扩大。到了清代,宫中特设“绣花局”。在此期间,宫绣融合了中国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将自身特点发扬光大,成为独树一帜的代表绣种。特别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以用料讲究、格调风雅著称。京绣在色彩上的特点是绣线配色鲜艳,其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相近。讲到平、细、匀、光,和苏绣比起来,京绣甚至要超过苏绣。

传统香制作技艺(药香制作技艺)

药香古法制作技艺属于传统制作工艺,一板一眼皆为传统手作。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药香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青烟缭绕,丝丝缕缕的药香弥漫其中,别有一番韵味。 分放在容器中的多种不同中药香泥原料,经过香艺师的揉搓、入模、按压、刷油等步骤,散发出神秘而幽远的香味,功效各异的药香制作在香艺师的演示下,让人观之悦目,嗅之神清。 药香制作技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据内蒙古阿拉善南寺的历史记载,它源自1300多年的藏传寺院古药香,其传入蒙古草原的历史可考证至1785年,该“密宝古香”的制作技艺与香方由一位藏传佛教高僧带入腾格里沙漠,在草原“安家落户”。随着岁月的更迭,当地的传承人以此技艺香方为基础,结合当地的祭祀习俗,融合了汉、蒙、藏、满文化,不仅将这款千年藏香逐渐发扬光大,还在内蒙古地区世代相传了下来。

古琴艺术

2003年11月,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 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昆曲

2001年5月,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bogino duu)。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蒙古国和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中国将其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作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项目提出,其申报描述如下: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水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会继续漂浮。帆船主要由樟木、松木和杉木制成,并通过传统木匠工具的使用集装而成。这种帆船的制造需要应用的关键技术有:榫接、艌缝,分别指木板的槽舌接合,以及用苎麻、桐油、石灰等作为木板间缝的堵塞材料的技术。筑船工程由一名技艺熟练的“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他监督着大量的工匠,这些工匠紧密地协作。地方社团也参与到其中,在造船过程中和新船下水之前,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祈祷海水平静与船员平安。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经验和工作方法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传承的。然而,随着木制船舶为钢制船舶所替代,中国式帆船的需求急剧减少;今天,全面掌握这项技术的工匠大师仅有三名;原材料的匮乏也导致了相关的建造成本有所增加,此项技艺传统的传播因而逐渐缩小,而传承人也被迫另谋职业。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为中国人共享,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践,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遗产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武强年画博物馆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坐落在武强县城,既是年画艺术之乡的象征,又是展示、研究农耕文化的艺术殿堂。该馆占地总面积2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0000余件。现有5个展厅和一个仿古年画作坊,使历代流传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这一古老工艺得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陈列共分六部分:(1)年画的源流与发展;(2)历史上的辉煌成就;(3)具有革命传统的近、现代武强年画;(4)目前年画发展的新格局;(5)各地年画呈异彩;(6)传统工艺作坊。整个陈列新颖别致,既富有新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有较强的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既是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场所,又是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的前哨阵地。   武强年画博物馆自1992年开放以来,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与支持。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木版年画艺术之乡”; 1999年以来,武强年画博物馆先后被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博物馆、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级旅游景点,中央美院等17所高等美术院校教育实习基地。成功举办了三届年画艺术节,承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近百家新闻媒体予以专题介绍。武强年画博物馆成为衡水乃至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国内外影响巨大。   武强年画博物馆始终注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相继编纂了《河北武强年画》、《武强古版民间门画》、《武强古版灯方年画》、《中国武强民间神马》、《中国武强年画艺术》、《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武强卷》等书籍。同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斐然。研发中心相继开发了年画挂历、屏风、瓷盘、张搭、礼品精装画等几十种适销产品。2006年,武强木版年画特种邮票一套4枚首发,开拓了年画新市场。2007年,与北京图书馆联合开发印制《武强年画古籍善本》。现正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制作100集武强年画动漫片《画乡传奇》,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50集电视连续剧《年画打从武强来》,不久将推向市场。以博物馆为龙头,带动了全县40余家年画作坊的生产和销售。年产值达1000万元。   武强年画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逐年增多,近年来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央美院、天津美院、河北师范大学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成功举办武强年画专题展,并赴新加坡、法国、西班牙、比利时、韩国、日本等国家举办年画展演,折服了亿万国内外观众。启功、贺敬之、张仃题写了馆名,丁聪、方成、冯骥才等名家为题词盛赞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2003年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大试点,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强年画艺人十余人被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师,马习钦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郭书荣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近七年来,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日本广播协会等百余家新闻媒体拍摄武强年画专题片在黄金时间播出,武强年画声誉日隆,影响深远。

蓝山和约翰克劳山

该遗址位于牙买加东南部,地势崎岖,森林茂密,是逃离奴役的土著泰诺人以及马龙人(前奴隶)的避难所。他们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区建立了一条条小路、藏身之处和定居点网络,以抵抗欧洲殖民体系,这些网络构成了南尼镇遗产路线。森林为马龙人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他们与山脉建立了牢固的精神联系,至今仍通过宗教仪式、传统医药和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来。该遗址也是加勒比群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拥有大量特有植物物种,尤其是地衣、苔藓和某些开花植物。

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它始于明末,因源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流传至今已历四百余年。它遗存丰富,表达了民间百姓的精神天地和文化的连续性,因此有“民间大百科全书”之称,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造型方式和艺术风格汲取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和民间版画艺术的精华,保留着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在众多的中国民间年画中,它以其生动而有趣的题材,优美而真实的形象,富于装饰趣味的构图和艳丽的色彩,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其内容凸显民族传统,把农耕社会的文明审美观和生存体验表达得淋漓尽致,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成为迎接新岁、纳福履吉的重要载体。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无美不臻,浑然汇成一个泱泱艺术体系。它的形成与兴盛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是我们祖先留给人类的艺术活化石。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始建于二〇〇八年九月,建筑面积三千五百三十五平方米,是以收藏、研究、展示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题的公益性博物馆。博物馆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起源、繁荣、濒危、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馆内珍藏自明代以来杨柳青木版年画万余张,画版六千四百余块。它的建立对研究天津以及中国北方地区的民俗民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紫檀博物馆

  沿着长安街向东,在京通快速路高碑店出口的北侧,您会看到一大片的明清建筑群,这就是中国紫檀博物馆。它是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主席、美国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荣誉人文博士、校董会副主席陈丽华女士投资逾两亿元人民币兴建的,是北京市向建国50周年献礼的重点工程。中国紫檀博物馆是中国首家规模最大,集收藏研究、陈列展示紫檀艺术,鉴赏中国传统古典家具的专题类民办(私立)博物馆,填补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一项空白。   中国紫檀博物馆就其本身来说,就称得上是一件颇为完美壮观的工艺品。这座占地25000平方米的博物馆设计气势宏大而又处处精巧,古色古香而又不乏现代气息。仅正门就使用了400多立方米木材,并且全部是纯木结构,支撑大门的四根柱子高8米粗0.6米,无论是规模还是材质在北京的仿古建筑中都是罕见的。其五层主体建筑使用磨砖对缝工艺,毫米不差。1000多平方米的馆前广场,采用过去只有皇家使用的海漫斗板地面——大青砖铺设后再浸润桐油。陈丽华聘请来指导整个工程的,是建国初即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木作专家、瓦作专家和画作专家,而这些专家一向被称作“活国宝”。   中国紫檀博物馆展厅面积9569平方米。设有中央大厅、陈列厅、会议厅、贵宾厅、多功能厅及临时展厅等,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陈丽华馆长积数十年珍藏的明清家具陈列展示;有近30年来陈丽华馆长精心指导制作的传统家具精品展示;有佛教文化艺术品展示;有传统家具材料、造型、结构展示;雕刻工艺展示;另外在这里你还可以领略到微缩的中国古建筑景观:故宫的角楼,紫禁城御花园中的千秋亭与万春亭,尽显皇家气派;山西五台山龙泉寺牌坊,320条蛟龙姿态各异,精湛的圆雕、浮雕、透雕,世所罕见;古色古香的北京四合院,翘入云天的山西飞云楼,大型的老北京古城门建筑模型……这些传递着东方情韵的艺术珍品,皆由珍贵的紫檀木演绎而成。   多年来,中国紫檀博物馆秉承“继承、发展、创新”的经营理念,在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家具艺术上面默默耕耘,并使之发扬光大。正是因为陈丽华馆长的远见卓识,使得濒临失传的紫檀雕刻工艺得到抢救、保护和创新。2011年9月,中国紫檀博物馆申报的“紫檀雕刻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又被北京市政府定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作为北京市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中国紫檀博物馆于2003年底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单位。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及各国政要,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罗马尼亚前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阁下及夫人、泰国公主诗琳通殿下、斯里兰卡议长恰马尔•拉贾帕克萨先生等都先后来中国紫檀博物馆参观并欣然提笔留言,对博物馆予以了极高的评价与赞赏。   为更好地在海外传播中国传统紫檀文化,中国紫檀博物馆先后在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湾、广州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紫檀的奥秘”为主题的巡展,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古典家具文化,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推崇和认同。同时,中国紫檀博物馆还以另一种形式构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法国香波堡、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在内的几家世界级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大型紫檀艺术珍品。时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盛赞这一创举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紫檀博物馆将继续以保护历史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全方位高水平地展示紫檀艺术魅力,再现中国传统家具的辉煌!

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

  磁州窑富田遗址是全区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教育基地,全区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十几个城市中小学的青少年教育、乡土教育、课外活动基地集合科普教育(示范)广泛开展了对磁州窑文化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地方民间文化、多次接待台、港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不断开展磁州窑与其他地方的交流,积极开展宣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利用古窑遗址、古作坊、传统工艺制作弘扬磁州窑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