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太子务武吵子
太子务武吵子,北京市大兴区传统舞蹈,集娱乐、健身、表演为一体,武吵子风格强悍、粗犷,舒展大方,参与武吵子活动可以使人们愉悦身心,增进了解,和谐相处,具有较高的社会、民俗及文化价值,在北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清乾隆年间,太子务村村民张鸿儒学成武艺后回村开设镖局,成立少林会,村内渐有习武传统。张鸿将一太监带回的宫中乐谱用于少林会表演的伴奏,并不断改进创新,形成击钹而舞的武吵子。 天子务武吵子的前身是文吵子的形式,后来逐渐在原有文吵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独特的武术背景,加重了原有武术的成分,形成了现今所看到的武吵子。定型后的武吵子的动作主要由武术、大秧歌组成。武吵子会的会员基本上是少林会的成员,武术套路有了音乐的伴奏,手中的镲既是器乐表演时的乐器,又是动作表演时的道具。这种动作表演以武术动作为主。武术在早期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技击,具有非常强的实战性。因此,会员们在表演时手持镲,或是攻击或是防守,动作彪悍,刚劲有力,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

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北京景泰蓝技艺复杂,工序繁多,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为祖国赢得荣誉,还经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外宾。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由于一些从业者的不良运作,北京景泰蓝的艺术质量和技艺水平有所下降,大量次品充斥市场,影响恶劣。而正宗的景泰蓝制作工厂或破产或濒危,技艺高超的景泰蓝制作大师和传人寥寥无几,再不加以抢救保护,这一优秀技艺行将衰败甚至失传。
京西太平鼓(怪村太平鼓)
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节庆舞蹈。它明代即出现于北京地区,清代以后日渐盛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京西太平鼓早期是一种来自满族妇女的集体歌舞,至20世纪初才有男子加入。太平鼓活动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举行,所以北京地区也称之为“迎年鼓”。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天下太平安乐,具有特殊的祈福迎新之意。 太平鼓自明代起即在北京流传,入清以后在京城内外极度盛行。清代宫廷逢农历除夕也会击打太平鼓,以取太平安定之意,所以太平鼓在北京又有“迎年鼓”之称。丰台区王佐镇怪村的太平鼓来源于清代宫廷,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怪村老人讲,太平鼓在当地十分盛行,家家有鼓,人人能打,村中人早年曾应邀到北京的良乡、通县及河北等地进行表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怪村太平鼓动作小巧,感情含蓄,节奏明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和艺术价值。其内容多取自村民日常生活,表演中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动作简单易学,队形变化丰富多样,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怪村太平鼓中用作舞蹈道具的鼓系以桑皮纸加工而成,制作工艺独特,结实耐用,声音清脆悦耳。怪村太平鼓套路众多,最多时可达几十种,目前仍保留有“圆鼓”、“圆鼓代推磨”、“四方斗”、“六方斗”、“八方斗”、“卧娃娃”、“三人两头忙”等13套,而以“三人两头忙”和“卧娃娃”最具特色。怪村太平鼓音乐由曲牌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曲牌又叫“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太平鼓曲牌以2/4拍居多;歌词在表演时打一段鼓唱一段,它主要包括“绳歌”、“十二月古人名”、“太平歌词”等内容,目前能收集到的只有“十二月古人名”和“绳歌”。 怪村太平鼓是中国北方传统鼓文化的当代遗存,可以为北京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怪村太平鼓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目前,怪村村民正致力于培养太平鼓表演的后备力量,挖掘整理即将失传的珍贵资料,绘制动作图谱,将太平鼓这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传承下去。
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程式规范,表现出“豪”、“紧”、“动”、“热”等艺术特色。它以“书梁子”、“回目”、“关子”、“拨口”等组织结构,以“赋”、“赞”等描人状物,恰切精当,层次井然。其演述充满口语色彩,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说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北京评书的传统书目主要有《东汉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岳飞传》、《三侠五义》等,这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普及历史知识、彰显传统美德的教育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近现代以来,北京评书业涌现出一大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田连元、连丽如等。 目前,文艺形式的增加及大众传媒的发展造成社会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人们对评书这一艺术门类的兴趣热情被大大削弱了。这种状况影响到北京评书的发展,致使评书从业者减少,曾经辉煌一时的优秀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传承正面临巨大困难,急需有关方面尽快采取措施,着手进行保护扶植。
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曹氏风筝工艺是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在北京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总结出43种风筝扎、糊技法,并将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四艺,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曹氏风筝是用竹子、纸张、绢、绸等材质,经过扎、糊、绘等工序制作而成的。该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良、工艺细腻、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等特点。它运用仿生学原理,采用独特的“脱胎”技艺制作的飞禽动物等风筝作品,栩栩如生,减轻了风筝的重量。曹氏风筝作品样式新颖,种类繁多,表现内容有:历史典故、风物传说、民俗风情、仿真写实等题材,具有鲜明的古都文化特 色。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工艺的重要门类,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北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漆器产区,官府手工艺作坊如元代油漆局、明代雕漆工场果园厂及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兴起,为北京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北京金漆镶嵌从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等许多方面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的漆器制造艺术。 北京金漆镶嵌髹饰工艺繁多,题材广泛,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其中的镶嵌类产品层次清晰,玲珑剔透;彩绘类产品色彩艳丽,灿若锦绣;雕填类产品线条流畅,富丽堂皇;刻灰类产品刀锋犀利,气韵生动;断纹类产品古朴大方,隽秀雅致;虎皮漆类产品五彩斑斓,近于天然。按用途分,北京金漆镶嵌产品包括器皿、家具、屏风、牌匾、壁饰等种类。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其产品既方便实用,又可收藏,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金漆镶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无可忧之处。原来从事金漆镶嵌的工人曾多达一千余人,现在老职工陆续退休,同时由于劳动条件比较艰苦,工资偏低,年轻人大都不愿选择这一职业,目前继续从事金漆镶嵌的只剩下160人。这一古老技艺面临断档失传危机,亟待保护传承。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相关主题景区
铁贝莱王宫
<p>铁贝莱(Tiébélé)王宫是自16世纪以来建造的土制建筑群,体现了卡塞纳(Kasena)人的社会组织体系和文化价值观。王宫四周围绕着保护性院墙,墙壁和走廊既将内部建筑群分隔为不同区域,又通向围墙外的仪式和聚会场所。王宫由宫中男性建造,随后女性成员为其绘制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女人是相关知识的唯一守护者,她们确保着这一传统的延续。</p>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UNAM) 中央大学城校区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UNAM) 中央大学城校区的建筑、体育设施和开放空间群由 60 多名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于 1949 年至 1952 年间建造而成。因此,该校园是 20 世纪现代主义的独特典范,融合了城市规划、建筑、工程、景观设计和美术,并参考了当地传统,尤其是墨西哥前西班牙时期的历史。该建筑群体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是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现代性标志之一。
波尔多,月亮港
月亮港是法国西南部的港口城市波尔多,被列为有人居住的历史名城,是启蒙时代建造的杰出的城市和建筑群,其价值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上半叶,受保护的建筑数量比除巴黎以外的任何其他法国城市都要多。它还因其在 2000 多年的文化价值交流中发挥的历史作用而闻名,特别是自 12 世纪以来,由于与英国和低地地区的商业联系。18 世纪初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群使这座城市成为创新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趋势的杰出典范,并赋予了它非凡的城市和建筑统一性和连贯性。它的城市形态代表了哲学家们的成功,他们希望将城市打造成人文主义、普遍性和文化的大熔炉。
奥涅加湖和白海的岩画
该遗址包含 4,500 块新石器时代(距今 6 至 7 千年)的岩石雕刻,位于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共和国。它是欧洲最大的岩画遗址之一,记录了芬诺斯坎迪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系列遗产包括 33 处遗址,分为相距 300 公里的两个部分:普多日斯基区奥涅加湖的 22 处岩画遗址,共有 1,200 多个人物;白海区白海边的 11 处岩画遗址共有 3,411 个人物。奥涅加湖的岩画人物大多是鸟类、动物、半人半兽的人物以及可能是月亮和太阳象征的几何形状。白海的岩画大多由描绘狩猎和航海场景的雕刻组成,包括相关设备以及动物和人类的足迹。它们表现出了重要的艺术品质,证明了石器时代的创造力。这些岩画与定居点和墓地等遗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