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羌年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为中国人共享,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践,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遗产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景区
帕拉马里博历史城区
帕拉马里博是一座 17 至 18 世纪荷兰殖民城镇,位于南美洲热带北部海岸。历史中心的原始且极具特色的街道规划仍然完好无损。其建筑体现了荷兰建筑风格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逐渐融合的趋势技术和材料。
奇基托斯耶稣会传教团
1696 年至 1760 年间,耶稣会修建了六座 reducciones(基督教印第安人的定居点),灵感来自 16 世纪哲学家的“理想城市”,其风格融合了天主教建筑与当地传统。现存的六座 reducciones 分别是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康塞普西翁、圣安娜、圣米格尔、圣拉斐尔和圣何塞,它们构成了奇基托斯前领土上的活遗产。
景忠山宗教文化旅游区
景忠山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地处京、津、唐、承、秦五市中心腹地,西距北京180公里,东距秦皇岛150公里,南距唐山75公里,距天津185公里,北距承德140公里,在五市两小时出游圈内,地理位置优越。景区距京沈高速迁西支线、唐承高速均只有十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 景忠山海拔610米,从山脚到山顶共有1872级台阶,盘旋于峭壁悬崖之间,延伸于苍松怪石之中,曲径通幽,一步一景,清代张太复有诗曰:“路指三屯外,青莲朵朵擎。万松穿石立,一径与天争。” 景忠山素有京东名岫之美誉,景区资源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自然景观鬼斧神工、秀美旖旎,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文古建匠心独具、蔚为壮观。 景忠山以其秀美旖旎的自然风光,被康熙皇帝御封为“天下名山”。它雄踞冀东,孤峰独秀,苍松蔽日,峡谷清幽。春天山花遍野,香风扑面;盛夏万木碧绿,百鸟争鸣;深秋天高云淡,层林尽染;隆冬白雪皑皑,玉洁冰清。历史上就有峰巅莲座、峡谷影龙、云寺晓钟、拂晓观日、金花漫野、滦水迤蓝、峦峰叠翠、幽洞常滴著名的景忠八景,令人心旷神怡。其观古之幽,探奇之妙,赏景之媚,不愧为京东第一名岫。景忠山1872级进山石阶香道,蜿蜒盘旋,直抵峰顶,气势壮观。登高鸟瞰,绵绵群山尽收眼底,渤海排天之浪似在眼前,奇观异色,美不胜收。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帝王将相,对景忠山情有独钟,讴歌赞誉,诗联碑匾,广为流传。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此山后,有感而发,御题“天下名山”、“名山初步”、“灵山秀色”等匾额。 景忠山一千多年的发展史,积淀下博大精深的宗教历史文化。自唐代以来,景忠山始称为明山,自此千余年来香火不断。明朝初年,由于蓟镇总兵府移驻山下三屯营,按照四方守护神的名称,称其为朱雀山。后来此山建“三忠祠”,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爱国忠臣,取其“景仰忠义”之意改名景忠山。明嘉靖二年,蓟镇总兵马永又于“三忠祠”东侧建碧霞宫,奉元君像。之后,曾在景忠山脚下镇守16年之久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从此,景忠山的香火日益兴盛。清朝初期,顺治和康熙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他们曾六次登临景忠山,不仅拨给大量田产帑银,修复山上山下庙宇建筑,而且御赐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一尊及四千五百余卷的《大藏经》一堂,成为景忠山镇山之宝,并传承至今仍有“朝金面”习俗。曾在景忠山知止洞内面壁参禅九载的一代高僧——性在被顺治皇帝于顺治九年五月(公元 1 652 年)召入京城大内讲经礼佛,于椒园供养,开创僧侣入大内讲经之先河,并敕封为“别山慧善普应禅师”。据《清史满文档案》记载,顺治立玄烨为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景忠山被看作皇家寺庙,每议要政都来景忠山礼佛问卜。由此,声誉雀起,名驰天下。景忠山距清东陵60公里,过去乾隆、嘉庆等皇帝每到东陵祭祖必朝拜景忠山,祈福纳祥,使景忠山香火日盛。 千年历史留下了蔚为壮观的人文古建。自唐代开始,山上便建有三清道观等古建庙宇。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史料记载,明代马永、戚继光先后组织修建庙宇,崇祯皇帝多次派人来山进行修缮。清初,顺治、康熙两位皇帝数次拨付国库帑银,把景忠山当作皇家寺庙来修建,终使景忠山形成了“庙宇七十二,金面百六尊”的山顶、山中、山脚三大完整的建筑群。这里既有恢弘的皇家建筑,又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古建庙宇,既有碧霞宫、财神庙、真武庙、玉皇殿等道教建筑,又有御佛寺、圆通禅寺、千手千眼菩萨殿等佛教建筑,还有三忠祠等儒家建筑,并新建体现景忠山特有文化的宝鼎文化园、安坐金娘娘的北方第一金殿、获得基尼斯记录的万福路等人文景观。所有建筑依山就势,规制各异,无不体现着独具的匠心。 神奇的自然景观,深邃的宗教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民俗,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景忠山都将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庙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还要举办“纳福迎春文化节”,京、津、唐、承、秦、内蒙等地游客蜂拥而至,各路商贾云集,香客如潮,歌舞、评剧、马戏、皮影、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游人突破20万之多。每逢节假日、每月初一、十五及景忠山诸佛道日,人们或是出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或是民间文化活动和自然风光的吸引,游玩、观光、朝圣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