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static/image/feiyi/img_北京/泥塑(北京泥人张).jpg)
泥塑(北京泥人张)
“泥人张”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自清代道光年间始创,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以鲜明的特色、独有的艺术价值享誉海内外。泥人张彩塑在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泥人张”为中国泥塑作品从佛殿神堂步入寻常百姓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传统“泥人张”创作的作品都是放在柜子或架子上的小型欣赏品,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也称架上雕塑。但是当代“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作品扩大空间至公共空间,成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泥人张”(北京支)希望将架上的彩塑作品拓展进入城市雕塑的公共空间,使其进入百姓生活,走入社会各个角落,让得于民的“泥人张”(北京支)在多向空间中还于民。 在泥人张彩塑百年的发展历史上,北京支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新的探索成果。形成了造型完整严谨、色彩鲜明淳朴、人物鲜明生动的艺术风格,并追求“以泥雕形、以手塑意、形意抵心”。
天桥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 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清代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黄旗佐领管辖,属内八档会之一,受过皇封,盛极一时。清末民初,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到天桥市场卖艺,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率众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红火、最火爆、最受欢迎的项目。20世纪50年代,天桥耍中幡由宝善林先生执掌,第三代传人陈金权、马贵保、付顺禄、徐茂等人在天桥跤场演练中幡,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前来切磋技艺。 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考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60至7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被取消,各种文艺演出被禁止,宝三跤场也同时被撤消。改革开放后,宣武区文化委员会以弘扬宣南文化为宗旨,开展了挖掘、整理、保护天桥民俗系列文化活动。在区文化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一批天桥绝活儿得到传承。但目前舞幡已逐渐非职业化,专业艺人匮乏,加之天桥杂技作艺的环境及演出的形式均发生了变迁,耍中幡技艺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
雕漆技艺
北京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最终落户北京。北京雕漆工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华夏南北雕漆技艺之大成,是中国髹漆工艺的优秀代表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艺人萧乐安及李茂隆在北京开办了近现代第一个民间雕漆制造作坊——“继古斋”。1949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建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北京市雕漆工厂,成为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 北京雕漆工艺制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设计创作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性。对于现代社会人们审美素养的提升和美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雕漆工艺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髹漆工艺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转型、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及管理体制变化等原因,雕漆行业发生萎缩。北京雕漆厂名存实亡,真正的手工雕漆品越来越少,雕漆行业技艺人员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无新人后继的残酷现实。从现在的情况看,延续几百年的北京雕漆工艺已濒临失传。
相关主题景区
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
这是一个可持续和富有成效的文化景观的杰出典范,独一无二,代表着一种传统,是世界各地咖啡种植区的鲜明象征——涵盖六个农业景观,其中包括位于该国西部安第斯山脉西麓和中部山脉山麓的 18 个城市中心。它反映了在高森林中小块种植咖啡的百年传统,以及农民如何适应艰苦的山区条件。城市地区主要位于倾斜的咖啡田上方相对平坦的山顶上,其建筑风格为安蒂奥基亚殖民时期风格,并受到西班牙的影响。建筑材料过去和现在在某些地区仍然是用玉米芯和褶皱藤条做墙壁,用粘土瓦做屋顶。
伊朗亚美尼亚修道院团体
伊朗亚美尼亚修道院群位于该国西北部,由三座亚美尼亚基督教修道院群组成:圣塔迪厄斯修道院、圣斯泰帕诺斯修道院和佐尔佐尔教堂。这些建筑——其中最古老的圣塔迪厄斯修道院——建于可追溯至公元 7 世纪的古建筑,是亚美尼亚建筑和装饰传统中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典范。它们见证了亚美尼亚与其他地区文化,尤其是拜占庭文化、东正教文化和波斯文化之间的重要交流。亚美尼亚位于东南边缘,作为亚美尼亚文化空间的主要区域,修道院是该地区传播该文化的主要中心。它们是该文化的最后地区遗迹,仍然保持着令人满意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此外,作为地方朝圣之旅中,修道院团体是几个世纪以来亚美尼亚宗教传统的活见证。
长崎地区隐藏的基督教遗址
这片连续遗产位于九州岛的西北部,包括十个村庄、原城遗址和一座大教堂,可追溯到 17 至 19 世纪。它们反映了基督教信仰被禁止的时代,以及 1873 年正式解除禁令后基督教社区的复兴。这些遗址以独特的方式见证了长崎地区隐居基督徒在 17 至 19 世纪的禁教时期秘密传播信仰所培育的文化传统。
戈勒姆洞穴群
直布罗陀岩东侧的陡峭石灰岩悬崖上有四个洞穴,洞穴中有考古和古生物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为尼安德特人居住了 10 多万年提供了证据。尼安德特人的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主要体现在捕猎鸟类和海洋动物作为食物、使用羽毛作为装饰品以及抽象的岩石雕刻。对这些遗址的科学研究已经为尼安德特人和人类进化的争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阿拉贡的穆德哈尔建筑
阿拉贡穆德哈尔艺术在 12 世纪的发展是收复失地运动后西班牙特殊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条件的结果。这种艺术受到伊斯兰传统的影响,也反映了各种当代欧洲风格,尤其是哥特式风格。这种艺术一直延续到 17 世纪初,其特点是在建筑中,尤其是在钟楼中,极其精致和富有创意地使用砖块和釉面瓷砖。
圣弗朗西斯科山脉岩画
从公元前 100 年到公元 1300 年,圣弗朗西斯科山脉(位于下加利福尼亚州的 El Vizcaino 保护区)曾是一群现已消失的人们的家园,但他们留下了世界上最杰出的岩画收藏之一。由于气候干燥且难以到达,这些岩画保存得非常好。岩画描绘了人物和许多动物物种,并描绘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一种高度复杂的文化。岩画的构图和大小、轮廓的精确度和色彩的多样性,尤其是岩画遗址的数量,都令人印象深刻地证明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传统。
拉文纳的早期基督教纪念碑
拉文纳是罗马帝国在 5 世纪的首都,之后直到 8 世纪一直是拜占庭意大利的首都。它拥有独特的早期基督教马赛克和纪念碑。所有八座建筑——加拉普拉西提亚陵墓、尼奥尼亚洗礼堂、圣阿波利纳雷新大教堂、阿里乌斯洗礼堂、大主教教堂、狄奥多里克陵墓、圣维塔莱教堂和圣阿波利纳雷新大教堂——均建于 5 世纪和 6 世纪。它们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完美融合了希腊罗马传统、基督教肖像画以及东方和西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