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经吟唱传统

印度
🎧  听介绍

《吠陀经》包含大量的梵语诗歌、哲学对话、神话和仪式咒语,由雅利安人在 3500 多年前发展和创作。《吠陀经》被印度教徒视为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宗教的神圣基础,体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吠陀遗产包含四部《吠陀经》中收集的大量文本和解释,虽然它们是口头传播的,但通常被称为“知识之书”。《梨俱吠陀》是一部神圣赞美诗选集;《娑摩吠陀》收录了《梨俱吠陀》和其他来源的赞美诗的音乐编排;《夜柔吠陀》充满了祭司使用的祈祷和祭祀仪式;《阿达那吠陀》包括咒语和符咒。吠陀经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印度教历史和一些艺术、科学和哲学概念(如“零”的概念)早期发展的线索。吠陀经以源自古典梵语的吠陀语言表达,其经文传统上在神圣仪式中吟诵,并在吠陀社区中每日朗诵。这一传统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口头文学的丰富内容,还在于婆罗门祭司采用的巧妙技巧,使经文在数千年间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为了确保每个单词的声音保持不变,从小就教给练习者复杂的朗诵技巧,这些技巧基于音调重音、每个字母的独特发音方式和特定的语音组合。尽管吠陀经在当代印度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千多个吠陀朗诵分支中只有十三个幸存了下来。此外,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中部)、喀拉拉邦和卡纳塔克邦(印度南部)以及奥里萨邦(印度东部)的四所著名学校被认为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威胁。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